探索中國式現代化下的新供水,9月13日,“2023(第八屆)供水高質量發展論壇”正式開幕。論壇上,四川省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原四川川投水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有國帶指出,供水行業因事權過低,發展滯后的系統性問題,已成為嚴重制約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梁有國
01供水行業舉步維艱背后的深層邏輯
梁有國從四個方面回顧了供水行業的發展歷程和當前現狀,并與其他基礎設施行業發展作出對比,以期找出制約供水發展的主要因素和相關聯影響因子,在權責對等的的原則下探討供水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1、生命之源的重要性被監管層和公眾忽視
梁有國指出,大家每一天都離不開水,但供水行業從來沒有像水利、能源電力、交通、通訊行業發展一樣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最集中的表現是管理事權層級過低,行業話語權太弱。
2、改革進程嚴重滯后,錯過了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政策紅利
當水利、能源電力、交通、通訊都在爭取建設資金政策,高速發展時,我們卻在討論供水屬于事業還是企業的編制。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2002年,建設部才出臺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
因為有政府的福利供水的慣性思維和自然壟斷屬性,供水企業悠然自得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大多數供水企業是2021年才真正感到有了明顯的危機感。
從能力建設方面將供水發展與電力、通訊行業的幾個關鍵期做縱向和橫向比較,1979-2018年改革開放40年供水能力增加6.4倍、供水人口增加了4.88倍;而電力行業的裝機容量1979~2018年改革開放40年增長了32.33倍;通訊行業改革開放40年增長了83670倍。
從資金政策方面對電力、通訊、交通、供水發展的幾個關鍵期做縱向和橫向比較,我國從1980年開征了固話初裝費,1987年開征了移動入網費。這些費用比水電氣行業的入戶費(管道建設費、戶表工程費等名目)等高,而且征收時間非常長。比如,水利建設資金、各類電力建設基金、電網改造基金等征收期限多數是15-20年,但農網改造資金保留至今。公路客、貨運附加費、車購費、鐵路客、貨運附加費征收期限也有15年左右。車購費2001年費改稅后至今在征收;機場建設費起源于地方政府為解決所在地機場建設的地方配套資金,因為征收效果好,有效地加快了機場建設進度。1995年12月由民航總局統一征收至今,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全部用于機場建設。
梁有國介紹,通訊、水利水電、交通領域的基金全部用于建設,而且這些政策都是執行嚴格,監管到位,成效顯著。中央和地方基金均納入各級財政的預算外資金管理,同時納入政府審計的監管。1992-2002年由國務院批準在四川省征收的鐵路分流運費曾經在1999年到2001年,鐵路分流運費最多時一年就接受了審計署的5個特派辦的專項審計。
而供水領域,自從1989年國家開征土地出讓金,實行中央和地方分成的規定,土地出讓金地方留成40%中,少部分用于三通一平建設外,國家層面的資金政策幾乎沒有。而地方留成的土地出讓金除經濟發達的一線和省會城市、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得到了少量補助外,大部分建設資金資金來源仍然靠的是價外收費。部分二線城市及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均因財政入不敷出而缺位。地方政府出臺的價外收費政策,各地標準征收時間差異很大,盡管國家層面多次明確停收,終因地方財政入不敷出,絕大多數地區是2021年一刀切后才停收的。
水利、能源電力、通訊、交通基金政策是這幾個行業高速發展的物質保障。而地方政府出臺的供水價外收費政策,2000年國家層面就多次要求停收,但大多數地卻一直在征收。關鍵問題是多數地方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土地出讓金地方留成的40%,基本用于吃飯財政支出了,財政沒有資金用于彌補供水虧損和能力建設。
“制定清費順價政策初衷是好的,我認為具體辦法的有些規定對整個供水行業發展歷程和現狀缺乏深入調研,在地方政府、供水企業均不具備自我造血機能的情況下,推出什么樣的政策規定才能更好地加快供水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還有待大家共同去努力探索。”梁有國指出。
3、小而散的發展格局,措施了發展機遇
各自為政的小而散的發展格局,導致供水行業沒有爭取到國家層面的資金政策,錯失發展機遇。多數供水企業的財務經營狀況并不樂觀,自2021年清費政策執行以后更是舉步維艱。
供水企業水費收入及非水費收入占總收入情況
供水企業2011-2020年利潤變化情況
從供水企業水費收入及非水費收入占總收入情況可以看到,四川省2011-2020年以來供水企業水費收入占總收入的52%-58%,非水費收入占總收入的42%-48%。
但從供水企業2011-2020年利潤變化情況來看,整個供水行業的總利潤與工程利潤變化趨勢基本是同步的,供水利潤是不斷下降的。在面臨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由于自來水的商品屬性長期被弱化,導致水價調價被各種因素困擾,水價難以覆蓋成本,二、三、四線城市供水企業的供水業務長期處于虧損或保本的狀態。
供水企業工程利潤占總利潤比值的變化情況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