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讀書非常慢,經常停下,《道德經》讀了兩年,在朋友圈敢發感悟的,偶爾為之。我覺得我能(敢)寫點感悟的,才算是我真讀過的,寫不出的就算我其實沒讀懂。相比別人,我對我自己讀不dong(動和懂)書,也曾經很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學習能力太差?好在朋友圈里的微信好友都很支持,給了些許安慰。
我也是不敢簡單地把書里的別人的精彩拿出來發文章的,因為那不是我的。年過半百,漸漸悟到了很多東西其實是書里學不來的。什么是“我的”?必須是我將書里的內容,結合自己五年基層管理、十年中層管理和十年高層管理的經驗,揉在一起,才能“化”出來和值得“奉”出來的。涉及我沒有能經歷到的領域或層次,往往就不能把書中的相關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我想,就我個人而言,讀書學習和復盤,是強化了轉化效率,但轉化的基礎還要來自我自己的經歷。究其根本,看來我的能力模型是不配“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我更應該追隨陽明先生所說的,“事上磨、心中修、塵中煉”。既然是在練中煉,我寫道德經自然就不是正襟危坐從頭至尾,用中有感悟即發,體會也就不按章節順序來寫了。
老子寫《道德經》,解答如何成為有道者和圣人;我看《道德經》,卻都是在找如何做成功的個人和管理者。個人成長和組織成長,個人戰略和組織戰略,個人管理和組織管理,內在道理都是相通的,這是我讀《道德經》的關鍵處,學管理,以上都包括。關于這三對詞之間的關系,大家可以參看我下面的報告,也許比文字更生動說明我的理解。
來自18年E20年終總結會
相關閱讀:
一、《道德經》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別人的譯文:
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我的體會:
本文很簡單,不必說文解字般拆解,但是真正理解又有一定難度,所以我選擇整體而言來解釋它。
老子在這里是在講如何做雷鋒嗎?當然不是。但是,人為何為人和人如何為人,一直是個幾千年來社會科學領域哲學級別的本真問題。比如,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更早的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圣經《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最重要的立論基礎就是人是自私的。這個觀念可以說是構成西方“資本主義”(注意,請讀者克制你的貶義心態)系統的原子。可見,作為社會學科末梢的管理學,人是自私的內在邏輯,幾乎可以說是學習管理學這門語言的字母級基礎。就像我曾說,人性是構成環保行業技術、市場和政策三體運動之間的萬有引力一樣。
人性,就是環保行業三體間的萬有引力
我在央企曾經有二十年從業史,其實卻是亞當斯密的擁躉。我一直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大公無私”是種本質性的欺騙,“利他”的最終結果應該是“利己”。好的市場機制或者公司管理機制,就是要通過在“自私”這個出發點的基礎上,構建規則系統完成對其缺點的修正和每個個體利益訴求的合集的最大利益之獲得,這個,需要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一陰一陽的雙重作用來達成。因此,直到今天,我也從來不期許下屬們為公司長期“奉獻”,如果要求員工為企業做出某種犧牲,“偶爾+短期+必須”或還可以接受,長期作為企業的發展基本模式,在市場中是違反“天道”的(此處僅限于討論企業管理領域),這樣的企業應該也必然是虛偽的和走向崩塌的。
那么,我的想法違背了老子的意思了嗎?其實并沒有。首先角度即不同,《道德經》是希望“有道者”能夠去私,而不是希望“有道者”要求他人必須是無私的。這就是南宋大儒陳亮的“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基本運用。僅僅是儒家的這些基本原則,我觀察生活中絕大部分人就都做不到。其次,《道德經》第五章里說“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百姓是自私的,而圣人是不仁的,即無私的。從管理學角度,為什么當一個人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就必須與基層員工出現區別?因為他們必須要從“芻狗”謀求升級為“有道者”(圣人可以算是終極目標,但是太太太遠了),從一個擁有基本技術、技能者,開始學管理,習“YU”人之道(薛濤淺談環保人職業發展(下):管理三yu決與新三板),修五識之階。
管理者升階,就需要拋棄一些他作為人的一旦脫離嬰兒期就開始習得的“芻狗”型本能(嬰兒時期并沒有,彼時類似圣人,后面解讀中會陸續講到),其中核心就包括“自私”的部分。一個人開始能逐漸退出一些自私,就能多一些“虛而不屈”的“虛”,就能“動而愈出”(可參見本系列第一篇中對《道德經》第五章的解讀,具體可見:薛濤:讀《道德經》中的幾點管理學體會(一)),認知就開始提升,智慧開始轉換為清明,職場修煉中的人生才開始進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空虛但不會窮竭,發動起來而生生不息,就像名偵探柯南主題歌里唱的,生命之輪開始轉動。)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