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基本形成國家水網總體格局,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逐步建成,省市縣水網基本完善,構建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城鄉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和抗旱應急能力明顯提升;江河湖泊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洪澇風險防控和應對能力明顯增強;水生態空間有效保護,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河湖生態水量有效保障,美麗健康水生態系統基本形成;國家水網工程良性運行管護機制健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調度運用基本實現。
(四)主要任務
構建國家水網之“綱”。圍繞國家重大戰略,以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江河湖泊為基礎,以南水北調工程東、中、西三線為重點,科學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排水工程規劃建設,推進大江大河干流堤防達標建設、重點河段河勢控制,針對重點河段適時開展提標建設,構建重要江河綠色生態廊道,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織密國家水網之“目”。結合國家、省區市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強國家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與區域重要水資源配置工程的互聯互通,推進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區域河湖水系連通和引調排水工程建設,形成城鄉一體、互聯互通的省市縣水網體系,改善河湖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水資源配置保障能力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打牢國家水網之“結”。加快推進列入流域及區域規劃、符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控制性調蓄工程和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快重要蓄滯洪區建設,充分挖掘現有工程的調蓄能力,綜合考慮防洪、供水、灌溉、航運、發電、生態等功能,加強流域水工程聯合調度,提升水資源調控能力,發揮工程綜合功能和效益。
三、國家水網總體布局
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結合江河湖泊水系特點和水利基礎設施布局,統籌存量和增量,加強國家骨干網、省市縣水網之間的銜接,推進互聯互通、聯調聯供、協同防控,逐步形成國家水網“一張網”,共同發揮保障水安全的作用,促進水資源與人口經濟布局相均衡,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
根據我國自然地理格局、江河流域水系分布、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及河湖水系連通情況,國家水網主骨架由主網和區域網組成。未來根據國家長遠發展戰略需要,逐步擴大主網延伸覆蓋范圍,與區域網互聯互通,形成一體化的國家水網。
(二)暢通國家水網大動脈
充分發揮長江、黃河等國家重要江河干流行洪、輸水、生態等綜合功能,加快完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布局,扎實推進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生命線作用,用足用好東、中線一期工程供水能力,提高工程供水效益。堅持科學布局,準確把握東線、中線、西線各自特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戰略安排,深化方案比選,開展重大問題研究,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后續工程建設。
(三)建設骨干輸排水通道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合理布局建設一批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和江河防洪治理骨干工程,形成南北、東西縱橫交錯的骨干輸排水通道。統籌考慮重要區域水安全保障需求,優化水資源調配體系,推進水資源配置骨干工程建設。加快實施重要江河堤防達標提質升級和河道綜合治理,相機新(擴)建重要分洪通道,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提升江河行洪排洪能力。
四、完善水資源配置和供水保障體系
針對我國夏汛冬枯、北缺南豐的水資源分布特點,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和現代化建設目標,堅持節水優先、量水而行、開源節流并重,采取“控需、增供”相結合的舉措,在深度節水控水前提下,科學規劃建設水資源配置工程和水源工程,依托縱橫交織的天然水系和人工水道,完善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水資源互濟聯調,推進科學配水、合理用水、優水優用、分質供水,全面增強水資源總體調配能力,提高缺水地區供水保障程度和抗風險能力。
(一)實施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
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聚焦流域區域發展全局,兼顧生態、航運、發電等用水保障,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實施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加強互聯互通,加快形成戰略性輸水通道,優化水資源宏觀配置格局,增強流域間、區域間水資源調配能力和城鄉供水保障能力,促進我國人口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利用格局優化調整。
(二)完善區域水資源配置體系
加強國家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與區域重要水資源配置工程的互聯互通,開展水源工程間、不同水資源配置工程間水系連通,提升區域水資源調配保障能力。完善城市供水網絡布局,加強飲用水水源地長效管護,改善供水水質,加快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形成多水源、高保障的供水格局。優化農村供水工程布局,強化水資源保護和水質保障,提升農村供水標準和保障水平。統籌用好當地水、外調水,強化地表水、地下水聯調聯供,加強再生水、淡化海水、集蓄雨水、礦井水、苦咸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提高水資源循環和安全利用水平。在易旱地區,加強抗旱引調提水工程和水庫連通工程建設,提高水源調配和抗旱供水保障能力,保障干旱期城鄉用水需求。
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在東北松嫩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地區等水土資源條件適宜地區,結合國家骨干網水源工程和輸配水工程,新建一批節水型、生態型灌區,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完善灌排骨干工程體系,創新并推廣高效節水新技術新機制,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
(三)推進水源調蓄工程建設
充分挖掘現有水源調蓄工程供水潛力,加快推進已列入規劃的骨干水源工程建設,提升水資源調蓄能力。加快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海島地區、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設,增強城鄉供水保障能力。
五、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擺在首位,遵循“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救災理念,全面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針對水旱災害防御新形勢新要求,從流域整體著眼,以大江大河大湖等重要江河湖泊為重點,開展七大流域防洪規劃修編,進一步優化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布局,做好洪澇水出路安排,綜合采取“擴排、增蓄、控險”相結合的舉措,以流域為單元構建由水庫、河道及堤防、分蓄滯洪區組成的現代化防洪工程體系,科學提升洪澇災害防御工程標準,統籌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進一步增強洪澇災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確保重要城市、重要經濟區、重要基礎設施防洪安全。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