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圍繞國家重大戰略,以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江河湖泊為基礎,以南水北調工程東、中、西三線為重點,科學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排水工程規劃建設,推進大江大河干流堤防達標建設、重點河段河勢控制,針對重點河段適時開展提標建設,構建重要江河綠色生態廊道,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到2025年,建設一批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國家骨干網建設加快推進,省市縣水網有序實施,著力補齊水資源配置、城鄉供水、防洪排澇、水生態保護、水網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環節,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進一步提高,水網工程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到2035年,基本形成國家水網總體格局,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逐步建成,省市縣水網基本完善,構建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城鄉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和抗旱應急能力明顯提升;江河湖泊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洪澇風險防控和應對能力明顯增強;水生態空間有效保護,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河湖生態水量有效保障,美麗健康水生態系統基本形成;國家水網工程良性運行管護機制健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調度運用基本實現。
《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主要內容如下。
目錄
一、規劃基礎
(一)發展現狀
(二)形勢要求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二)工作原則
(三)發展目標
(四)主要任務
三、國家水網總體布局
(一)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
(二)暢通國家水網大動脈
(三)建設骨干輸排水通道
四、完善水資源配置和供水保障體系
(一)實施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
(二)完善區域水資源配置體系
(三)推進水源調蓄工程建設
五、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
(一)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二)增強洪水調蓄能力
(三)確保分蓄洪區分蓄洪功能
(四)提升洪水風險防控能力
六、完善河湖生態系統保護治理體系
(一)加強河湖生態保護治理
(二)加快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三)推進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
七、推動國家水網高質量發展
(一)推進安全發展
(二)推動綠色發展
(三)加快智慧發展
(四)統籌融合發展
(五)完善體制機制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領導
(二)加強組織實施
(三)加強政策保障
(四)加強科技支撐
加快構建國家水網,建設現代化高質量水利基礎設施網絡,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做好國家水網頂層設計,編制了《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本規劃綱要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家水網建設的重要指導性文件,規劃期為2021年至2035年。
一、規劃基礎
(一)發展現狀
國家水網是以自然河湖為基礎、引調排水工程為通道、調蓄工程為結點、智慧調控為手段,集水資源優化配置、流域防洪減災、水生態系統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水利建設,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成功戰勝了數次特大洪水和嚴重干旱,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為新時代構建國家水網奠定了重要基礎。
縱橫交織的自然河湖水系網絡,為國家水網建設提供了天然條件。河湖水系是水流的載體,具有行蓄洪水、排水輸沙、供水灌溉、內河航運、水力發電、維護生態等多種功能。我國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45203條,常年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2865個。河湖水系相互交織,形成復雜多樣的河網格局和生態系統,成為國家水網的重要本底條件。
規模龐大的水利設施,為國家水網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我國已基本建成防洪減災、城鄉供水、農田灌溉等水利工程體系,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形成,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國之重器發揮巨大效益。我國已建成各類水庫9.8萬多座,總庫容9000多億立方米,水資源調控能力約30%;5級及以上堤防約32萬公里,保護了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經濟區;建成大中型灌區7330多處,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37億畝。各類水利工程逐步由點向網、由分散向系統發展,成為國家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