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水系連通和人工基礎設施融合發展,為國家水網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連通河湖水系、構建江河水網的實踐探索,都江堰、京杭大運河等宏偉工程仍在發揮重要作用,造福中華民族。隨著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等重大引調水工程相繼建成,跨流域跨區域水網格局逐步形成。部分地區在水網建設和河湖水系連通方面的實踐,為國家水網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
由于我國水問題的復雜性和治水的艱巨性,與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基礎設施體系要求相比,水利工程體系還存在系統性不強、標準不夠高、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國家水網總體格局尚未完全形成。防洪排澇減災體系仍不完善,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不高,水利工程互聯互通和協同融合不夠,現代化管理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安全綠色智慧發展亟待加強,水利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效率有待提升,水利基礎設施網絡系統性、綜合性、強韌性還需增強。
(二)形勢要求
當前,我國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需要有堅實的水安全支撐和保障。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等領域短板,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充分發揮超大規模水利工程體系的優勢和綜合效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國家水安全,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是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更大范圍實現空間均衡的必然要求。我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全國人均、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南北方協調發展,迫切需要加強水資源跨流域跨區域科學配置,解決水資源空間失衡問題,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和供給能力,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是解決生態環境累積欠賬、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一些地區經濟社會用水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導致水質污染、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地下水超采等生態問題。目前,全國仍有3%國控斷面地表水水質為Ⅴ類、劣Ⅴ類,全國地下水超采區面積28萬平方公里,年均超采量158億立方米。河湖水域空間保護、生態流量水量保障、水質維護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面臨嚴峻挑戰,迫切需要系統謀劃水資源優化配置網絡,發揮水資源綜合效益,既保障經濟社會用水需求,又實現“還水于河”,復蘇河湖生態環境。
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是有效應對水旱災害風險、更高標準筑牢國家安全屏障的迫切要求。我國水旱災害頻發,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易受流域性洪水、強臺風等沖擊,中西部地區易受強降雨、山洪災害等威脅,400毫米降水線西側區域大多干旱缺水、生態脆弱。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劇,需要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提升洪澇干旱防御工程標準,維護水利設施安全,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動建設高質量、高標準、強韌性的安全水網,保障經濟社會安全運行。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貫徹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統籌發展和安全,系統謀劃、整體協同,精準補短板、強弱項,優化水利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發展模式,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完善水資源優化配置體系、流域防洪減災體系、水生態保護治理體系為重點,統籌存量和增量,加強互聯互通,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二)工作原則
——立足全局、保障民生。堅持全國一盤棋,立足長遠、適度超前,統籌推動國家水網建設,支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生產力布局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提供支撐。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節水優先、空間均衡。把節水作為實施國家水網工程的基本前提,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充分發揮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要求,科學合理規劃水網工程布局,優化水資源空間配置,提高重要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促進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
——人水和諧、綠色生態。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國家水網建設和運行管理全過程,努力建設生態水利工程,持續改善水生態水環境,維護河湖生態系統完整性,實現人水和諧共生,促進可持續發展。
——系統謀劃、風險管控。堅持系統觀念,立足流域整體,興利除害結合,系統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把聯網、補網、強鏈作為國家水網建設的重點,推進各層級水網協同融合,著力提升國家水網整體效能和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水安全風險防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改革創新、兩手發力。堅持多輪驅動,發揮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多方面作用。創新國家水網建管體制和投融資機制,更好發揮水價杠桿作用。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大力推進水網數字化、調度智能化、監測預警自動化,加強實體水網與數字水網融合,提升水網工程科技和智能化水平。
?。ㄈ┌l展目標
到2025年,建設一批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國家骨干網建設加快推進,省市縣水網有序實施,著力補齊水資源配置、城鄉供水、防洪排澇、水生態保護、水網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環節,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進一步提高,水網工程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