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西門子收購了美國膜公司美凈(US Filter Corporation);2006年3月,很早就進入污水處理領域的GE收購膜技術領先的加拿大澤能公司;2007年6月,陶氏化學收購浙江歐美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也是陶氏的重要市場。2011年陶氏在亞太地區106億美元的銷售額中,有45億美元來自大中華區域,占陶氏亞太地區的43%,占全球銷售額的7%。
GE在中國有兩大基地,一是2003年成立的無錫生產基地,共有6條生產線,產品涉及化學助劑、卷膜、反滲透膜、超濾膜、TOC總有機碳分析儀、EDI電去離子模塊等;二是上海研發基地,研發領域包括化學藥劑、膜處理等,開發的反滲透膜已經成功應用于飲用水和飲料行業。
這一時期,無錫梅村5萬立方米/日的MBR污水廠,是GE在中國的里程碑項目之一,但是后期在市政這個戰場上,先發并沒能轉化為優勢,曾在十年前為GE提供《中國市場MBR膜戰略》咨詢服務的薛濤(現E20環境平臺總經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對此案例和背后的原因印象深刻,市政污水領域國產MBR的崛起至少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
膜領域本土公司除了碧水源,最有名的就是津膜科技(當時叫膜天膜),說起來,它的年頭比碧水源要長,可以說是國產自主并產學研轉化的排頭兵。
津膜科技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天津工業大學膜分離研究所,公司的業務集中在超濾和微濾膜領域,其市場空間主要在市政供水、市政污水處理及回用、工業水處理和海水淡化處理領域。
已經上市或者曲線上市的還有三達膜和賽諾膜。沒有完成上市的實力派還有很多,比如首創北控聯袂扶持的開創,比如從TO C端巔峰殺入環保行業的水藝膜。
而在國外產品和國內產品的競合之間,美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中國人赴新加坡創業,與聯合環境的互動,中信的并購吸納,使之成為在中國市場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而近年來受到關注的世浦泰,也是這樣一個擁有中德混合體特殊優勢的存在。
另外還有一個反滲透膜的龍頭南方匯通,擁有較高產能,市場份額較高,不過反滲透膜是另外一個話題,此篇里就不多說了。
膜公司的戰斗隨著中國污水處理市場的升溫而升級。
較之水處理領域的傳統工藝技術,膜技術具有出水水質標準高、占地面積少(只有傳統工藝占地的1/3~1/2)、增量擴容方便、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由于出水標準高,經膜技術處理后的水可以直接作為再生水源。
然而,這個技術的拓荒之旅卻也是艱難的。當時幾乎沒人相信處理一噸水造價高達5000元的“膜”技術能夠取代舊有的僅需1000多元的“沉淀池”技術。
轉機來自2005年,碧水源在北京密云獲得一個4.5萬噸的再生水廠項目,讓國內外膜公司都虎軀一震。GE、西門子、陶氏化學三家百年品牌也猛虎下山了。
此后,每一個大型市政污水項目,都會引發一場驚心動魄的肉搏戰。在北京北小河污水處理項目上,碧水源輸給了陶氏;在平谷再生水廠項目上,碧水源又贏了。
戰火從北京綿延到環太湖流域、長江流域乃至珠江流域。在這些地方,碧水源依舊沿用北京的打法——樹立示范項目。但是對于具有示范性的大項目,幾家爭奪得尤為激烈。
長期效果并不能顯著顯示的情況下,在價格和售后服務以及工期的快慢上,碧水源具有明顯的優勢。為了跟國內公司競爭,跨國企業的價格已經低到極限,但他們的核心技術都是在國外生產,依然增加了成本。
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實現進口產品的替代,碧水源成功研發出膜絲等核心技術,2007年投資3億元在北京雁棲開發區建設亞洲最大的膜組器生產基地,實現本地化生產,這至少讓碧水源在膜的成本上節約了40%。
2008年2月26日,碧水源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清華大學—碧水源環境膜技術研發中心”。碧水源實現了自行研發和合作研發兩條腿走路。
2010年底,碧水源MBR膜已經自給自足,還能對外銷售,號稱是成為繼GE、西門子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掌握MBR膜水處理成套技術的公司。
在此階段,津膜科技作為較早的膜材料研發生產企業之一,也開始于2007年向下游延伸產業鏈,進入膜法水資源化整體解決方案領域。
遺憾的是,這家公司沒能順勢向前,更上一層樓。用火箭來比喻,就是初步推進的速度雖然很好,第二級推進器卻失靈了。
那些年里,對項目的競爭繼續圍繞經濟發達地區展開。比如環太湖地區,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有提高治污標準的需要。在GE和西門子都在該地區取得一個污水處理項目后,碧水源也于2008年簽下一個大單。
不過即便到了2008年,在市政污水處理行業當中,膜在污水處理領域的市場份額也還只有區區1%。
2010年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碧水源成功于創業板上市,得到資本灌溉,并打響品牌知名度、吸納人才、規范公司運作,極大地增強了與GE、西門子這樣的諸多國外對手競爭的能力。
事實上,在獲得第一個大型市政污水處理MBR項目后,碧水源就覺察到了資本的重要性——環保項目投入高、回款周期長,投資建設運營大體量的水務項目不能沒有錢。從2005年拿到密云再生水廠項目開始,碧水源就有了謀求上市的想法。之后就開啟了IPO準備工作,其中2007年6月成功完成股改是碧水源上市之路上的關鍵一步。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