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傅濤老師報告:三個產品化)
論壇中圍繞這三個“產品化”產生了很多議題,我主要記錄和總結了如下幾條:
頂層:外延式與內涵式
系統:集中式與分布(散)式
設計:定制化與標準化
模式:工藝包與設備包
交付:集成化與模塊化
施工:建筑式與裝配式
........
我思考以上重要議題,好像都直接對立于“工程化”而存在,造成一種“若想得到后者,先就要與前者一一決裂”的錯覺。
但“工程”本身就是一類“產品”,且在環保行業,“產品”幾乎不可能脫離“工程”。
“產業化”的良性發展一定是“產品-工程”良性兼優的,以上各議題便需要以“灰度”處理——合適的平衡,應該是最佳效果。
尤其要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讓那些華麗麗,卻片面、刻意的“產品化”產品走紅。
我想這“產品化”的戰略目標,應是盡快糾正在20年高速發展中,過分偏向“工程”一側而導致的系統性缺陷。
比如絕大多企業的組織中,技術崗位有研發、工程、設計、方案,卻極少設置產品部門,人才結構便被固化為僅工程師一類——研發工程師、方案工程師、設計工程師、現場工程師、甚至銷售工程師...
產品類“連接性”人才的缺失,是業務與業務間的管理創新很難發生的原因,企業戰略便喪失了穩定增長、快速調節、更新進化的活力,這將嚴重阻礙高質量“產業化”的進程。
所以,這種“系統性缺陷”被成功糾正的第一表現或許不在產品本身,而是產品人才、產品部門的普遍化,或可拭目一待。
二、系統化
這里的“系統”與上文作為模型和戰略的“系統”具有相同意義和特征,即“系統化”的需求側,要搭配“系統化”的供給側。
聽著有點繞,但“點對點、面對面、系統對系統”的邏輯很清楚。
實際上“系統”一詞并沒有很多出現在會議討論中,是我將幾個實在不好分類的熱門概念匯總后“硬找”的共同點,包括:
雙碳
農污
污水處理概念廠
氮磷達標和循環
再生水
這些領域或方向,除了都很“熱”外,還有以下相似特征:
面向未來。幾乎是確定的未來,只是落地時間或落實程度未知。
尚未成熟。有的還處于理念、理論探索期,有的雖已有實踐,但還未形成綜合最優的、可大規模復制的方法路徑。
系統難題。已完成基本、初級任務,將上升到高能級、高維度的系統性目標,傳統解題思路應對乏力。
當然,這并不是要求所有企業都要具備“頂層”能力,那只是E20所說I方陣的工作;但“系統化”下的“多元化”個體若想實實踩到政策或者“勢”的節拍,都要構建洞察所在系統內在“連接”的能力,并找到發動“結構式創新”的著力點。
這里引借E20傅濤老師報告中的一段話:“用場景定義產品、用軟件定義硬件、用局部定義整體”,用作以上“系統”現象的一種詮釋。
細品這三個“定義”,既包含了關鍵“要素”,又呈現了復雜“連接”,背后一定是十分具體的“系統性”解決方案;且動態比較未來與現狀發現,“要素”是一致的,“連接”邏輯卻深刻改變了
(E20傅濤老師報告:用軟件定義硬件)
以“用軟件定義硬件”舉例。
我思考當下的“污水廠”,幾乎都是以“硬”定“軟”的系統結構——控制服務于設備、品質讓位于成本、數據依賴于經驗,這是現狀、也是習慣。
在未來,以上“軟、硬”結構將被重組——主動的、破壞的、交叉復合的——或許就是通往碳中和、概念廠、農污的創新路標。
這“高質量”變革的威力有多大?取決于各自系統中供、需兩側“系統化”的進程。
三、智慧化
“智慧水務”一詞來自環保大系統之外,正從多個方位浩浩湯湯切入產業。論壇中主講“智慧”的企業有6家,綜合性大企業也幾乎都要牽涉至少一頁“智慧”,因此,角度非常豐富:
資產
平臺
數據
人工智能
機器人
檢測
節能
降耗
省藥
監控
傳感
應急
調度
檢維修
品牌
........
E20傅濤老師用“賦能”一詞定義“智慧”,讓我終于丟棄了所謂“智慧水務不智慧”的困惑;金控數據楊斌總提議用“歷史唯物觀”看待“智慧”,其基點我想也在于“賦能”二字。
(E20傅濤老師報告:E20智慧化產品)
“賦予能力”與“挖掘能力”對應,前者源自外部、后者面向內部,所以可理解“產品化”“系統化”的高質量都在現有系統內部運轉,而“智慧化”則致力于連接外部的高質量。
相對于“智慧系統”,已經成功內部化的“智慧”只有冰山一角,大軍隊伍仍踱在門外;論壇中“百度公司”就顯然沒有沾染太多環保的氣息,讓人對外部的“賦”有了更多期待。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