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建設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完善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功能,實現主要銀行機構接入,引導條件成熟的市接入省平臺。對接主要數源部門,對政務數據金融領域應用實施綜合治理和開發使用,實現對中小微企業精準“畫像”。2022年年底初步形成數字化綜合金融服務生態。(牽頭單位: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配合單位:省大數據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以及相關數源部門)
18.積極推進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濟南市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4月底前,制定濟南市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實施意見。聚焦涉農信用信息整合、公益及半公益項目融資等改革任務,加快建設臨沂市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推動威海市創建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牽頭單位: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配合單位: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山東銀保監局、山東證監局)
19.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建立山東省碳金融重點項目庫,利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兩項政策工具,定期向金融機構推送符合兩項政策工具支持范圍的項目。推廣碳排放權、用能權等抵質押貸款業務。鼓勵金融機構探索設立綠色金融專營部門或柔性團隊。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用于碳中和、碳達峰領域。發揮好綠色金融研究院咨詢服務功能。(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濟南分行;配合單位: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山東證監局)
(四)創新環境容量保障。
20.統籌使用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嚴格落實“四上四壓”要求,將騰出的污染物總量指標優先用于支持2022年省級重點項目建設。實行污染物總量指標市域內平衡,指導各市充分挖掘污染減排潛力,統籌市域內的污染物總量替代指標,保障全省重點項目建設。(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
21.實行污染物削減量預支。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則,新(改、擴)建項目所需的污染物總量指標,可從“十四五”期間擬替代關停的現有企業、設施或治理項目形成的污染物削減量中預支,污染物減排方案應于新項目投產前全部完成。(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
22.鼓勵排污單位實施污染物減排措施。采取減排措施并發揮減排效益的排污單位,形成的可替代總量指標可優先用于本單位新建項目。(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
23.深入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探索用市場化手段拓寬污染物總量替代指標來源,指導東營、臨沂2個試點城市完成排污權收入管理、價格管理、交易流轉等配套政策制定。9月底前,完成全省排污權交易平臺搭建。(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山東產權交易集團;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24.最大限度減少現場執法。將符合條件的省級重點項目和環保管理水平先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實行“無事不擾”,減少現場執法檢查。企業問題整改核實通過企業服務端線上辦理,問題整改審核時間由1個月壓減至3天以內,2022年非現場執法數量較2021年提高10%以上。(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
(五)創新數據要素保障。
25.強化數據資源平臺支撐。提升全省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強化省級主節點建設。推動建設縣級數據節點,開展試點建設,促進數據跨級跨域共享應用。(牽頭單位:省大數據局;配合單位:相關數源部門)
26.推進公共數據深度利用。開展“數源”“數治”“數用”行動,完善人口、法人單位、空間地理、電子證照等基礎數據庫以及各類專題數據資源庫、主題數據資源庫,按需拓展數據字段項。加快推進各市供水、供氣、供熱等公共數據匯聚治理,完善全省統一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牽頭單位:省大數據局;配合單位:相關數源部門)
27.加快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建好用好數據要素創新創業共同體,探索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有償使用等新模式,促進數據要素市場流通。建設完善數據交易平臺,推行數據(產品)登記制度。6月底前,指導數據交易公司制定相關數據產品登記工作細則及標準規范,完善數據交易平臺運行規則。12月底前,指導數據交易公司出臺數據產品登記相關標準。(牽頭單位:省大數據局;配合單位:相關數源部門)
三、推進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建立創新要素保障工作協調機制,相關部門加強協同配合,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加強年度行動計劃落實情況調度督導,定期總結評估政策實施效果情況,增強政策聯動性和協調性,提升要素利用水平。(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大數據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
(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推動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在政府部門全覆蓋,監督指導政策制定機關在出臺涉及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等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政策措施時,按程序進行公平競爭審查。開展涉及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政策措施抽查,對發現妨礙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等違反公平競爭審查標準的政策文件,政策制定機關要及時修訂或廢止。(牽頭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三)持續深化“畝產效益”評價改革。聚焦國家和山東省規劃方向和戰略任務,動態優化調整“畝產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辦法,9月底前,組織各縣(市、區)、開發區完成2021年度工業企業分類評價,探索開展省市縣分級、分區域、分行業評價工作。強化評價結果應用,實行資源要素差異化配置。(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統計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稅務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
(四)積極爭取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制定全省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加大匯報銜接力度,爭取納入國家綜合改革試點范圍。(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五)加快公共資源交易數字化建設。深入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交易平臺數字化水平,年底實現交易數字化、見證數字化、監督數字化及信息記錄數字化。健全數字化發展制度保障,出臺數據管理辦法等相關數字化運營制度。(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