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造更加穩定的供應鏈。
11.加快產業備份系統建設。實施斷鏈斷供替代行動,定期梳理斷鏈斷供風險清單,推動龍頭企業建立同準備份、降準備份機制,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引導重點企業在一般性庫存基礎上,適當調高關鍵部件、高端裝備、緊缺材料等關鍵產品的儲備力度,應對各類不確定事件帶來的供應短缺風險。(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
12.開展國產產品替代應用行動。支持省內整機企業根據市場實際需求,拿出一定比例的產品份額打造全國產產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國產化替代,形成自主創新與推廣應用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循環機制。對省內已經取得研發突破、具備生產能力、處在市場推廣期的高端裝備、新材料、醫療器械等產品,通過政府采購、保險補償、示范推廣等手段,推動國產產品優先使用、加快推廣。(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13.提升產業“雙循環”能力。充分發揮與日韓交流合作長效機制,深化與RCEP成員國企業間產業對接。加強與歐美日韓重點商協會、行業委員會、重要產業集群及應用科研機構聯系,進一步挖掘創新合作潛力,拓展產業合作領域和范圍。組織參加重大經貿、重大展會活動,進一步打響“好品山東”品牌,深層次嵌入全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聚焦“十強產業”、重點國別地區和重點引資載體,舉辦“山東與世界500強連線”重點產業合作專場活動6場左右,推進境內外產業常態化對接、緊密型嵌套。深入開展“山東制造網行天下·拓展年”行動,通過“流量券”方式,引導骨干企業借助專業平臺開展“云采銷”。打造機械加工、紡織服裝等領域的“超級工業城”,組織100家以上省內外行業龍頭企業采購端入駐。(牽頭單位: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
(四)培育更加協同的產業集群。
14.開展重點企業卡位入鏈行動。實施《重點產業鏈“專精特新”企業融鏈固鏈行動2022年工作方案》,健全政府指導、平臺承辦、雙向互動機制,開展鏈主企業行、標桿企業行、產業集群行、高校院所行、融資機構行等專項活動,組織產業鏈專題對接活動10場左右,推動20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與鏈主企業對接合作,爭取參與企業達成合作數量占比超過70%,帶動各市開展專場活動50場左右,全省“專精特新”企業參與率超過50%,更好實現融鏈固鏈。(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資委)
15.優化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大力培育支撐產業鏈、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公共服務機構,支持機構牽頭組織開展項目策劃、成果轉化、供需對接、人才招引等活動。做精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做細行業服務型工業互聯網平臺,累計培育25個左右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新打造50家以上深耕行業需求的服務型平臺。對主營業務收入、工業設備連接數、用戶及開發者數、服務中小企業數等指標綜合排名前10位的省級以上工業互聯網平臺,每個給予最高200萬元獎補。(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
16.實施產業集群培優培強工程。按照區域相鄰、優勢突出、組織有力等原則,加快推動產業鏈群規模化發展。新培育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0個以上;推動7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總規模達到1.1萬億元。新培育20個以上省級特色產業集群,開展特色產業集群服務行專項活動,重點在數字化轉型、科技研發、人才引育、市場開拓等方面為集群內企業進行精準服務,引導重點企業、要素資源集約集聚。(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7.優化提升產業園區。深入實施“百園技改”計劃,推動建設標志性智慧園區50個左右。開展開發區“一號產業”培育行動,重點培育10家“雙招雙引”特色園區、10家外貿新業態特色園區、10家國際合作特色園區。成立山東沿黃開發區發展聯盟和山東沿海開發區發展聯盟,深化在產業、項目、人才、技術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實施山東自貿試驗區升級版方案,建設聯動創新區,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培育醫療康養、航運貿易金融、海洋經濟等特色產業集群。“做實、做好、做美、做響”上合示范區,建設上合國家商品博覽中心及能源、原材料大宗商品平臺,擴大易貨貿易規模,新增4個跨境電商平臺,招引20家跨境電商企業。出臺支持省級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
三、推進措施
(一)強化“鏈長制”工作機制。建立標志性產業鏈省領導同志牽頭“掛帥”機制,統籌推進產業鏈優化提升各項工作。完善產業鏈議事協調機制,產業鏈“鏈長”定期召開協調會議,調度產業鏈相關進展情況、協調解決相關問題,研究確定重點工作任務。(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二)強化部門聯動機制。切實加強跨部門深度對接和資源整合,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有效對接,根據產業鏈鍛長板補短板需要,定期組織梳理技術攻關、人才引育、要素保障等任務清單,壓實工作責任,形成推進合力。(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三)強化精準服務機制。進一步暢通企業訴求反映渠道,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度,深化清理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專項行動。加強對企業的指導培育,深入開展“齊魯企舞”資本助企、“聯盟聯動”服務入企等系列活動。暢通企業融資渠道,實行標志性產業鏈金融輔導員機制,推動符合條件的龍頭骨干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通過上市、發債、并購重組等方式,拓寬直接融資渠道。(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配合單位:省財政廳、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山東證監局、山東銀保監局)
要素保障創新2022年行動計劃
一、工作目標
著力破除阻礙要素科學自主有序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市場化交易、差異化配置、內生性挖潛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做到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省級統籌和分級配置相結合、破解制約和健全機制相結合,促進要素保障能力及全要素生產率加快提升。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