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強水務行業數字治理工作。圍繞水務資產數字化和業務場景數字化,全面推進水務信息化建設,形成“全要素歸集、全過程管理、全方位共享、全場景應用”的高質量數據治理體系,實現水務資產數字化全覆蓋,打造智慧水務行業標桿。完善感知監控體系建設,建成規模以上水務資產要素采集體系,實現資產要素全感知。深化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建設水務大數據中心,全面推進水務大數據的算據、算法、算力建設。強化數據管理和數據安全保障,增強水務數據共享服務能力。加強GIS、BIM、IoT等技術融合應用,構建流域、水庫三維空間模型和數據分析模型,重點打造數字流域。建成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能力的智慧水務管理體系,實現水務行業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政府治理“一網統管”、政府運行“一網協同”。
4.推動深圳都市圈水務協同治水。發揮深圳在深圳都市圈戰略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強化水資源配置與水經濟發展協同,推進涉水資源開發共享。牽頭制定都市圈城市水安全保障、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修復標準。完善跨市項目用地、跨界河流治理共建共治機制。建立定期會商制度,推進都市圈城市同步治水工作。
第八節 聚焦重點發展片區,打造現代水務治理范例
主動服務,聚焦重點發展片區,緊扣韌性安全、綠色生態、品質智慧、水城一體水務發展主題,分別制定治水策略,努力打造人水和諧、水城相融的水務現代化示范區。其中,光明科學城著力打造綠色低碳科學水城、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打造灣城一體高品質水系統、海洋新城則針對珠江口河口生境特點,打造水海城一體生態新城。
1.先行先試打造光明綠色低碳科學水城。推進光明科學城全域海綿城市建設。在光明科學城啟動區、大科學裝置區和光明中心區等片區示范淺表流排水系統,實現徹底雨污分流與雨水資源利用。深化“三水分離”,完善初雨系統,推進初雨設施與市政停車場、滯蓄工程、公園綠地等設施用地的功能復合利用。新建科學公園中心湖體,擴大水域面積,發揮滯蓄及濱水景觀功能。探索并推進上下村調蓄池、排澇泵站等水務設施綜合體建設,為城市現代水務設施空間的集約高效利用做出示范。
2.打造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高品質水系統。堅持灣城一體策略,貫通基地中央綠廊,串聯后海灣岸線、歡樂海岸濕地、華僑城濕地、大沙河生態廊道,打造世界級后海灣活力海岸線和城市綠色開放空間。構筑安全韌性的高標準洪(潮)澇系統,實施全區域直飲覆蓋的高保障供水系統,率先建成節水示范區域,建設高效可控的雨污系統。高品質建造水務設施,深度融合智慧水務技術,積極推廣水務領域創新示范應用,樹立全要素治理全周期管理水務建設與運營典范。
3.支持海洋新城打造為水城海融合的生態新區。秉承離島式填海理念,保持片區及周邊水系水動力通暢,減少水閘、泵站等人工基礎設施對生態的阻隔,構建向海而開的水網。遵循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創新供排水思路,打造近遠期兼顧的安全高效污水系統及非常規水源利用系統。采用科學方式降低填海區沉降對管道運維帶來的風險。兼顧紅樹林修復和淡水資源利用,探索構建和諧共生的咸、淡水生境。
四、實施保障
加強規劃引領和剛性約束,做好水務工程建設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之間的銜接,落實水務設施建設的空間需求和管理要求。
制定科學合理的年度建設計劃,多渠道籌集并落實水務建設所需資金。明確規劃實施的主體責任并開展水務建設動態評價,做好中期評估與必要的調整工作。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充實多種專業背景的高素質人才。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
加大水務建設和發展成就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各界了解水務、支持水務工作,共同繪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美麗圖景。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