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城市生態廊道體系。閩江(烏龍江)、敖江、龍江沿岸建設河流生態廊道、大氣區域通風廊道。城市內河(白馬河、晉安河、鳳坂河)沿岸建設二級通風廊道,兼有河流生態廊道功能。在市域大型生態斑塊之間控制陸域生物通道。以河流交匯點作為重要生態節點,以廊道交匯點作為景觀踏腳石。
中心城區打造“公園城市”。構建“兩環、一帶、兩廊、十楔、十四群”的綠地系統布局,初步形成城綠協調的有機網絡系統。結合“兩江四岸”整體品質提升,提升濱江公園的景觀綠化。結合山體生態修復、郊野生態公園建設,提高綠地生態功能和休閑服務功能。按照主要公園綠地1公里的服務半徑推進公園建設,構建完善的綠地系統,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景。2025年,基本實現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大于等于90%。
融入區域共建共治共享。加強福州都市圈內外和陸海生態系統的聯動,共同構筑對區域生態安全起重要作用的區域山海生態屏障、流域生態廊道、重要濱海濕地、重要河口、重要生態功能區。協同閩東北閩西南地區,共同開展監測網絡建設、大氣污染預警預測協作、環境監管執法聯動機制建設。融入區域環境治理跟蹤、協商機制和仲裁工作。推進污染排放、環境質量、環境監測信息共享。
第五節強化城市人居環境健康
實施生態環境隱患調查。針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礦山跡地等對人居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生態問題,開展人居生態安全隱患調查,摸清生態安全問題和隱患。
落實人居環境生態問題治理。以保障城鄉人居生態安全為出發點,優先對城鄉人居周邊影響較大的生態問題進行治理,減少人居生態安全隱患。加強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態退化問題治理,提升城鄉人居環境生態穩定性。開展地質災害點和礦山跡地生態修復。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構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麗城市。
優化園區生產生活空間布局。重點解決廠群混雜問題,構建工業園區、環保隔離帶、環境風險防范區、城鄉居民區等空間界線明晰的生產生活空間體系,到2025年,園區綠地率不低于15%。對于產生惡臭污染物的工業項目,在入園前科學選址,設置合理的防護距離,并安裝凈化裝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逐步優化工業園區與城鎮發展規劃空間布局,提高園區環境問題治理水平。
強化重點區域環境健康管理。針對中心城區、濱海新城等重要人居集聚區,以及園區、景區、港區“三區”,加強環境與健康調查監測,完善生態環境健康風險監測工作網絡。針對石化等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探索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制度建設。
第十章 布局噪聲防控防治體系,營造寧靜城市
第一節完善噪聲防控制度體系
及時修訂《福州市噪聲污染防治若干規定》。依據《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技術規范》(GB/T 15190-2014)完成全市聲環境功能區劃的調整劃分。完善環境噪聲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制訂“十四五”期間福州市環境噪體系聲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強化聲環境功能區管理,合理劃定社區、辦公樓、學校、醫院等建筑物與交通干線、工業企業等噪聲源的噪聲防護距離。
第二節營造寧靜城市環境
加強建筑施工噪聲監管。規范發放《夜間施工許可證》,明確具體施工內容、施工時段、持續時間和減震降噪措施,并將噪聲擾民投訴與午夜間施工作業審核掛鉤。適時開展夜間施工噪聲專項執法整治,探索建立施工噪聲投訴、違法處罰情況定期通報制度,將建設(施工)單位納入日??己耍嵤┬庞每鄯?。
推進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依法處理娛樂場所、商業經營活動噪聲超標行為。嚴格管理在城市市區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聚會、集會、體育鍛煉等活動和在家庭室內使用樂器或者進行其他娛樂、體育鍛煉以及飼養動物等活動產生的噪聲。加強亂鳴喇叭、不按規定使用音響裝置等機動車噪聲問題監管,探索建立小區居民自治管理噪聲試點。開展“靜夜守護”“綠色護考”活動等噪聲污染整治行動。
加強交通噪聲污染治理。科學劃定禁鳴區域、路段和時段,設立禁鳴標志,在敏感路段增設違禁鳴笛自動抓拍設備。積極推動降噪技術在降低交通噪聲排放的運用。
嚴格工業噪聲污染防治。對實施排污許可管理的企事業單位和生產經營者排放工業噪聲的行為,嚴格落實排污許可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加強工業園區噪聲排放企業管控。
第十一章 強化源頭管控資源利用,建設無廢城市
第一節強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強化固廢源頭減量。促進園區固廢減量,鼓勵企業開展固體廢物減量化工藝技術改造,加強產業鏈循環化。探索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持續推進清潔生產。推進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實行建筑垃圾統一收運制度。持續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培育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完善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推行綠色設計和綠色供應鏈建設,積極培育示范企業。全面實施城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
完善垃圾分類投放及收運處置體系。推廣“三端四定”模式,完善固廢分類智慧管理平臺建設,鼓勵微型垃圾資源化類項目。試點建設餐廚垃圾處理轉化有機肥系統,繼續推進餐廚垃圾集中處置設施建設。持續開展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項目。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市場化長效保潔管理,促進“戶集、村收、鎮運、縣(市)區統一處理”運行機制。提升縣級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到2023年,實現縣(市)區生活垃圾就地處理。全面加強各類固廢資源化利用水平,減少固廢填埋量,至2025年,力爭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無害化處置率保持100%。
加強白色污染治理。推動塑料制品和替代品產業化、綠色化。在餐飲、娛樂、商場等領域推廣可重復利用、再利用或者可降解的產品。提高廢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建立涵蓋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的廢塑料源頭減量機制。實施監督快遞行業落實國家快遞綠色包裝標準,推進快遞包裝減量化、綠色化、可循環。
第二節加強危險廢物監督和管理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