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要窗口”建設對能源資源配置提出新課題
“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是我省新使命新擔當。“十四五”時期,如何進一步發揮能效指揮棒的重要作用,對標國際一流國內先進能效標準,研究制定浙江產業能效技術引領性和準入性標準,推動能源資源向重大平臺、重點行業和優勢項目優化配置,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成為能源資源領域一項新課題。
3. 數字化改革為新時期能效治理創新提供新思路
智慧能源建設是全省數字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十四五”時期,如何通過能源消費數字化改革,深化用能權有償使用市場化交易、重點用能企業智慧化管理、產業能效技術標準化建設,以及加強重點用能企業能源預算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和節能技術咨詢服務,加強節能監察和執法水平,完善能源“雙控”考核激勵機制,全面做好節能能力體系建設成為一項新的改革思路。
4. 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對能源資源保障提出新挑戰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是在全面小康基礎上更高質量的發展。“十四五”時期,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等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我省經濟將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同時,隨著全社會生活品質提升和電氣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將在一定時期內呈現剛性增長趨勢,能源消費將進入高平臺期。“雙期疊加”特征明顯,國家用能政策偏緊,加強能源資源安全保障面臨新挑戰。
5. 產業深度演進對能效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帶來新契機
對標國際一流國內先進水平,我省傳統高能耗產業在經濟體系中的占比仍較高。隨著“雙循環”體系建設和產業升級轉型的推進,傳統高能耗低效益產業將被限制,高能效產業發展得到鼓勵,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不斷涌現。與此同時,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能源、儲能、微電網技術等前瞻性技術加速變革,為產業深度演進注入巨大推動力。“十四五”時期,我省如何有效抓住產業深度演進機遇,通過新經濟增長點培育來提升產業能效水平成為新契機。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題主線,以綠色低碳發展為底色,以能效創新引領為核心,以嚴控高耗能高排放“兩高”項目為抓手,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建立能耗水平與GDP可持續增長相匹配的能源消費彈性制度,著力推進產業能效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推進能源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推進節能服務業培育,著力推進節能能力體系建設,真正促進經濟社會向綠色、創新、效率驅動轉變,為高水平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能源資源保障和創新能力支持。
(二)基本原則
堅持能效引領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既要堅持以能效技術標準為引領的能效創新發展路徑,瞄準國際一流、國內先進水平,全面開展能效技術標準對標,著力提升重大平臺、重大產業和重點企業能效水平,實現節能減碳和產業轉型;又要堅持將節能降耗和能源資源優化配置融入全省碳達峰、產業結構調整等發展大局,推動能源“雙控”、碳達峰與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相融合,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堅持節約能源與保障發展相結合。既要堅持把能源節約擺在重要位置,通過能源“雙控”倒逼經濟社會轉型,強化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節能,提高全社會能源利用效率;又要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正常用能需要,處理好控能耗與穩增長、調結構之間的關系,形成推動科學發展的引導機制,促進高質量發展。
堅持用好增量與盤活存量相結合。既要優化能源資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能耗增量指標向重大平臺、重點行業、重大項目傾斜;又要盤活存量用能空間,持續加大淘汰落后和壓減過剩產能力度,加強重點行業和用能單位能效治理、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有效盤活存量資源,為低碳高效產業發展騰出用能空間,保障經濟社會合理用能。
堅持改革創新與整體智治相結合。既要堅持改革引領、創新驅動,深化用能權、區域能評、節能審查等改革,完善能源“雙控”與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投資計劃、投資審批監管、招商引資目錄和產業扶持政策等有機銜接,加強能源資源源頭治理;又要堅持數字化改革,推進節能管理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以能源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建立全領域全鏈式能源資源配置和消費管理機制。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省能效水平持續保持全國前列,能源資源配置水平明顯提高,能效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領先全國,努力成為全國能效創新引領“重要窗口”。
1.能源“雙控”目標
在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能耗強度降低激勵目標前提下,全省能源消費總量適當有彈性。同時,著力壓減落后和過剩產能,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盤活存量用能,確保實現我省現代化先行目標。到2025年,全省單位GDP能耗降低15%,年均下降3.2%;能源消費總量為26910萬噸標準煤,新增能耗2250萬噸標準煤(以上數據均不含國家能耗單列項目);淘汰落后過剩產能騰出存量用能800萬噸標準煤左右。
2.能效創新目標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