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污水處理企業沼氣和污泥的熱能利用方面,建議如下:
(1)重視廠網系統化治理并提高進水有機物的濃度。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有關部門制定城市污水管網的污水收集率目標考核文件,通過提升城市污水管網的污水收集率來提高市政污水處理廠進水的有機物濃度,這樣既可減少外部碳源帶來的化學藥劑消耗,也可解決污泥厭氧消化和熱電聯產過程中因碳源不足影響沼氣產生量和發電量的問題。對于城市市政污水處理廠進水碳源不足的,建議適當引進易降解有機質含量高的特定類型工業污水。不宜統一要求將污泥制成燃料棒。
(2)支持污泥與其他有機質的協同處置,提高原料的有機質含量。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有關部門制定優惠政策或者補貼機制,促進市政污水處理企業或者與市政污水處理廠簽訂污泥處置協議的污泥處理企業開展有機質的協同處置。目前我國污泥的有機質含量較低,介于30%~60%;餐廚垃圾有機質含量較高,在80%左右;畜禽糞污中有機質含量介于30%~75%,其中雞糞有機質含量可達70.76%。多種有機質協同處置可提高原料的有機質含量,提高產氣量,提高經濟效益。
(3)鼓勵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分開收集處置,促進市政污泥焚燒的熱能利用。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有關部門通過財政獎勵、稅收優惠等方式引導各城市分開收集和處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鼓勵集中處理工業廢水,防止市政污泥中出現工業重金屬,促進市政污泥的焚燒處置和熱能利用。
(4)促進污泥集中處置和收費機制的落地實施。在集中處置方面,對于開展跨區域運輸和集中焚燒處置污泥的,審批后簡化每次運輸的監管程序。在收費機制方面,國家目前雖已出臺相關文件規范污水處理費的征收和使用,強調將污泥的處置成本納入污水處理費用,并由污水排放者即居民承擔,但迄今為止,只有少數地方的污水處理費包含污泥處置費用,大部分地方的污泥無害化處置費用仍為政府財政補貼或者支付。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等有關部門按照《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的要求,加大引導和檢查的力度,督促地方依照文件的規定,將污泥的處置成本全部納入污水處理價格之中。
3.3 提升我國市政污水處理行業運營節能效果的建議
(1)制定市政污水處理廠低碳運營的標準規范和達標促進措施。市政污水處理企業的低碳運行,主要是通過智能系統的優化管控和新技術的采納,確保污水處理設施在高效、經濟運行時,降低能耗、物耗和藥耗,減少碳排放。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有關部門立足于能源的全面節約和二氧化碳的全面減排,以現有企業的污水運營標準為基礎,在市政污水處理行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綜合標準體系框架內,從物耗、藥耗標準之外建立能耗方面的低碳運行標準規范,推薦示范企業的精細化智能管控系統和污水處理、污泥處理、熱能利用、沼氣生產、沼氣發電等新技術,引導行業優化污水處理工藝,創新污水處理技術,升級污水處理設備。對于落后的運行工藝和設備,要限期達標;對于運行中節約能源和溫室氣體減排成效突出的示范項目,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有關部門聯合制定以減排效果為導向的獎勵或者補貼政策,引導市政污水處理行業對運行節能和減排的重視。
(2)綜合平衡出水濃度和能耗的關系,合理確定出水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污泥處置標準。市政污水處理廠既要追求污染防治效益,也要追求節能和溫室氣體減排效益。市政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標準與能源消耗呈正相關關系,確立合理的排放標準將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3)開展工業廢水的可生化性指標管理,控制難降解有機物進入市政污水系統。工業廢水的混入會干擾市政污水處理廠的穩定運營,進水中如難降解有機物含量超標,不僅會影響易降解有機物的發酵和沼氣的利用,還可能會導致出水不合格,建議嚴格工業廢水排入生活污水系統的條件和審批程序,在《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GB/T 31962—2015)中增加廢水可生化性指標,控制難降解有機物進入市政污水系統。建議修改《水污染防治法》,針對市政污水規定難降解有機物的含量標準,并明確排放者超標的法律責任。
3.4 推廣我國市政污水處理行業太陽能面板鋪設發電的建議
建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有關部門出臺市政污水處理廠光伏發電設施設計、安裝與運行的標準,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有關部門制定溫室氣體減排績效評價和獎勵標準,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引導已建市政污水處理企業利用廠區地面剩余空間和辦公樓、停車棚、初沉池、曝氣池等建筑物或者構筑物的上方空間,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實現清潔發電、削峰填谷。對于新建市政污水處理廠,需全面按照市政污水處理廠綠色、低碳、循環建設和運營的標準體系,開展立體的太陽能光伏面板鋪設及相關的儲能設施與并網設施建設。
(感謝為本研究提供相關資料和數據的污水處理企業)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