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7月新聞發布會:科技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時間:2020-07-28 09:30

來源:生態環境部

評論(


我部將深入推進強化監督幫扶,加大VOCs減排力度,扎實推動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有效提升優良天數比率,確保完成“十三五”環境空氣質量約束性指標任務。

四、《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確定新會期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COP15籌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國際場合提出要加強雙、多邊合作,努力將COP15辦成一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去年2月,韓正副總理主持召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COP15籌備工作方案。

COP15原定于2020年10月15-28日在云南昆明舉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約》秘書處各項準備工作均總體延遲,COP15今年無法如期舉行。中方與《公約》秘書處積極推進有關工作并協商COP15新會期,經國務院批準,定于2021年5月17-30日在云南昆明舉辦,同期舉行《生物安全議定書》《遺傳資源議定書》締約方會議。

中方將和《公約》秘書處繼續保持密切配合,共同致力于高效推進各項籌備工作,及時公布會議議程等資料,確保將COP15辦成一屆圓滿、成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締約方大會。同時,我們將持續跟蹤新冠肺炎疫情情況,如有變化和調整將及時公布。

劉友賓:下面,請鄒首民司長介紹情況。

1595908335289924.jpg

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

鄒首民:謝謝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的支持,今天很高興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的有關情況,借此機會我先向大家通報一下“十三五”以來的科技工作進展。

科技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如何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三個治污的要求,做到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都對生態環境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生態環境部認真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科技體制改革決策部署,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結果導向,積極轉變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式、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重大科研項目推進有序。“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投入不斷增多,僅中央財政投入就超過100億元,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完成“十三五”任務部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一期項目順利實施,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現已進入驗收階段。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大力支持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先后部署了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固廢資源化等十多個專項,基本涵蓋生態環境各個領域。這些科技項目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二是科技體制改革進展順利。我部制定《關于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科研管理放管服,擴大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自主權,強化了科研誠信建設,進一步激發廣大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三是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一定成效。發布《關于促進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的指導意見》,建成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成果匯聚,信息發布,供需對接,咨詢交易等技術服務功能,形成國家與地方相結合,公益與市場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開放共享統一聯動的生態環境技術服務體系,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應用。

四是創新科研組織實施機制。以“1+X”模式組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和“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聯合全國500多家優勢科研單位、8000名科研人員,形成“大兵團聯合作戰”的協同攻關模式。建立“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與幫扶指導工作機制,向京津冀、汾渭平原等派駐41個專家團隊,向長江經濟帶沿江城市派駐58個專家團隊,為地方提供各類技術方案和措施建議超過500份,有力支撐各地打贏藍天保衛戰和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五是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水環境領域,形成重點行業水污染全過程控制技術系統與應用等八大標志性成果,建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環境管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術體系,有效支撐了太湖、京津冀、三峽庫區、淮河等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在大氣環境領域,建立了大氣重污染成因定量化、精細化解析技術方法,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成因,構建了重污染天氣聯合應對技術體系,有力支撐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在土壤環境領域,開展鉻、砷重金屬污染地塊修復工程示范,為土壤、人居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撐。在生態保護領域,形成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方法體系,支撐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建立。在固廢領域,大宗工業固廢建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重金屬安全處置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關鍵技術突破,帶動了固廢循環利用產業的發展,支撐了“無廢城市”建設。在環境基準領域,首次發布了我國保護水生生物的鎘和氨氮水質基準,實現了我國在該領域零的突破。

當前,正面臨“十三五”收官,我部也正在積極謀劃“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具體來說,就是面向世界環境科技前沿、面向環境管理需求、面向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際問題。建立4個支撐體系,即針對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健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技術支撐體系;針對降低生態環境風險水平,構建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技術支撐體系;針對生態環境監管職能轉變,構建生態環境智慧監管的技術支撐體系;針對深化環境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構建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的能力支撐體系。部署6大任務:一是開展環境問題成因機理以及時空和內在演變規律等前沿基礎研究;二是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監測、修復等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三是開展生態環境監管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與制度等方法體系研究;四是開展區域流域治理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五是加強創新平臺、人才隊伍與學科建設;六是推進成果轉化和環保產業發展。

編輯:李丹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