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葛敬:滇池面源污染治理案例

時間:2020-07-07 14:10

來源:JIEI創新實驗室

作者:張藝磊

評論(

  8)全市入湖口前置庫的規劃、設計、建設,構建入滇河道的最后一道屏障。對35條入湖河流,采用“雨污調蓄污染物削減+河道措施污染物削減+前置庫污染物削減”系統治理防范,最大限度地削減入滇污染物總量。

1594102572737000.png

1594102587233070.png

  《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提出:

  明確滇池水質治理的關鍵因子是總磷、總氮。

  國內外專家、科研院所通過大量實驗和分析測試,得出控磷穩氮的治理要求。

  針對35條入滇河道,調整以往“單獨考核水質目標”的策略,實施“水質目標與污染負荷削減”雙控考核機制。

  支流溝渠治理水質目標與主河道治理目標一致。特別是雨季雨污混流,面源污染的滇池重要污染源。

  重點河道水污染治理設施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河流)Ⅳ類,在旱季總磷、總氮尤為嚴格:總磷≤0.05mg/L,總氮≤5mg/L(冬季8mg/L)。

  開展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以超極限除磷為主總氮挖潛為輔的原則,雨季多余混流水啟動一級強化處理。新建污水處理廠均引入旱、雨季雙運行模式設計理念,以應對雨季面源污染。

  在主城區及重點河道周邊建設調蓄設施,收集污染負荷較高的初期雨水,削減城市面源污染負荷。在城區(二環以內)建設19座調蓄池,每座調蓄池容積1萬-2萬m3,在其它地區建設調蓄坑塘,近100萬m3,收集7~10mm降雨量的初期雨污混合水,削減初期雨水污染。

  在入滇河道入湖口有大量濕地,利用濕地,修建前置庫,在滇池邊再建一道屏障,實現雨季溢流污染的防控。

  滇池治理支撐——治理技術

  1、污染源分析

  根據滇池水質狀況、水體敏感、環境承載力低等特點,對入滇污染物來源進行數據分析。滇池流域本區入湖負荷是主要污染源,主要來源為城市面源、未收集點源、尾水負荷。根據2016年滇池流域污染負荷入湖量統計顯示,城市面源污染產生的COD在整體中占到了47%。

1594102645801281.png

  因此,削減城市面源、未收集點源、尾水負荷的污染負荷量,對滇池水質提升具有重大意義。

  2、昆明雨季面源污染治理思路

  昆明雨季面源污染特點是:雨污合流、降雨歷時短、暴雨強度大、初期雨水翻壩、污染物進入河道排入滇池。下面是2016年,拍攝的雨季溢流照片。

1594102703451152.png

  針對雨季污染特點,梳理了相應的治理思路:

1594102717316590.png

  前端原位治理:建設調蓄池。利用原有地形特點,設計不同調蓄坑塘或者調蓄池。目前,昆明市新建設了62個調蓄坑塘,在雨季初見成效,初步實現了初期雨污混合水收集的目標;同時對原有調蓄池進行挖潛增效,并制定了科學管理和應用機制;雨污水收集后,采用調蓄+處理設施提升水質的方法進行處理,就近處理就近排放,回補河道。

  河道消減:指河道原位污染物的進一步削減。主要采取兩種措施:一是在河道內通過人工干涉,提高河道水的溶解氧。增大水體的自凈能力。二是通過污水處理廠超極限除磷的高溶解氧尾水回補河道,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末端截污:利用入湖口附近的濕地,建設前置庫。目前部分入滇河道在河道末端已建前置庫,將初期雨水收集沉淀后再排入人工濕地,最大限度削減污染。

  從治理路徑上看,以削減入河污染物量為目標,采用6大治理路徑:

1594102736550081.png

  滇池治理實踐——案例分析

  案例一:昆明市西山區車家壁岔溝水質提升示范工程

  車家壁岔溝河道在治理之前,底泥沒有經過清淤處理,河道底泥有一米多深,顏色發黑,氣味發臭。本次治理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沒有對河道進行清淤,而是選擇將超極限除磷的高溶解氧尾水直接回補河道。經過一個月之后河道底泥狀態發生了變化:顏色由黑色轉變成了自然顏色。

1594102753520483.png

  該項目采用的治理措施為:調蓄池清淤+生態調蓄+生態凈化+科技治水+水質提升,支流治理完匯入主河道。

  項目所用調蓄池是原有的廢棄魚塘改造而成。將廢棄魚塘清淤,增加調蓄容積;生態凈化坑塘容量有八千方,分為九個串聯池,形成梯級凈化系統;初期雨水經過逐級凈化,進入處理站處理后進入河道。高富氧尾水的排入,提升了河道自凈能力,對底泥起到了原位修復的作用。從源頭解決了河道必須定期清淤及對清淤污泥二次處理的河道治理頑疾。

  該項目在運營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初期雨水與調蓄池的聯動控制試驗,總結出降雨量和水質關系曲線,找到了雨量、雨頻與水質的時間關系。并據此得出工藝的最佳控制時間:制定出其日常運行最佳操作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了雨季入河污染負荷。

  項目在調蓄塘旁邊建設了雨污混合水處理設施,采用速分生物處理技術+孢子轉移技術作為核心處理工藝,出水水質TP≤0.05mg/L,TN≤5mg/L,在減少外排水污染物總量的同時,將初期雨水中的泥砂沉積在調蓄池中。減小了淤泥排入河道的總量,間接解決了河道內源污染對水質的二次污染。每年的調蓄塘清淤量可達8000噸以上。

編輯:王媛媛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