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在源頭削減徑流水量,削減徑流污染物量最有效的方法,是解決提標和減污最有效的手段。更是落實“海綿城市”的具體行動。
“藍”——給收集的雨水出路
依靠水利設施和水利設施的有效調度,減少“外水進城”,降低河道水位,給城市雨天排水出路。
“灰”——支撐與托底
在恢復現有排水管道現有能力(管),源頭減量(綠)和確保河道水體有容量(藍)的基礎上,再考慮灰色設施建設,使其成為托底措施。包括蘇州河深隧等。
唐建國談道,《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規劃(2020~2035)》在落實過程中,出現了三大爭論:初期雨水如何截?綠色措施能否落地實施?內澇期間,道路行泄通道怎么做?
對于以上爭論,唐建國總結,實踐證明,單一灰色措施解決不了雨水排水標準提高和出流污染削減問題;一定要挖掘好現有設施的能力;一定要做好提質增效;一定要與水利設施、除澇設施、水系調度緊密結合;一定要把“海綿措施”做對了,發揮綠色措施作用;一定是需要多部門攜手的。此外,一個好的規劃要體現“五講”:講問題、講目標、講協調、講對策、講落地!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