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國總結道,《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規劃(2020~2035)》的計劃是至2035年,在中心城全面形成標準適宜、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環境良好、管理有效、智慧韌性的現代化城鎮雨水排水格局。實現中心城5年一遇降雨不積水,百年一遇內澇可控,雨水設施入河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三大指標;至2025年,中心城40%區域3-5年一遇降雨不積水,中心城主要河道逢雨不黑。
融合國際視野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在很多情況下,將綠色基礎設施與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包括隧道、水庫等)相結合,可以提供增強系統表現和更好保護社區安全的新一代解決方案。” 綠色基礎設施可增強城市韌性,并為處理全球財政缺口上開創新機會。
唐建國表示,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做好總體規劃的同時,一定要重視“水系統規劃”或者說“水資源規劃”,雨水規劃僅是“水系統規劃”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國尚未有成熟的水系統規劃。
除了了解國際理念之外,聯合體團隊研究了29個國際城市,在其中選擇了13個與上海比較類似的城市,唐建國選取費城與紐約的案例,進行了詳細介紹:
費城案例——綠、藍結合
在過去,費城的排水系統超負荷,導致每年向河流排放160億加侖的未經處理和污水,許多年前的城市河道及溪流被填埋,變成了下水道或硬質街道。費城為此開展了“綠色英畝計劃”,改造城市綠化高度,一英畝(0.4公頃),控制一英寸徑流雨水(25.4毫米),最新說法是4年前提高到1.5英寸(38.1毫米)。費城采用綠色基礎設施,將85%的雨水保持在地面,新的運河和開放的排水渠道可以儲存雨水,這一做法與中國的海綿城市相似。
紐約案例——綠、灰結合
紐約市城市面積的75%是不透水的,導致460個排污口未經處理的污水流入城市河網。紐約通過建設綠色基礎設施,減少進入下水道的污染徑流量從而減少內澇,通過新建深/淺地下儲存設施,改善水質。
紐約與上海在流域地理位置、氣候、海拔、年平均降雨量等方面都比較相近,都位于沿海城市,年降雨量都在1100mm左右,雖然上海的月降雨量比較集中在5-9月,但是兩個城市同樣面臨臺風的影響,極端日降雨量也非常接近。對于綠色基礎設施的設計效能及應用方式比較有借鑒性。
上海與紐約的區別在于,紐約市更關心合流制溢流污染,他們采取了“管、灰、綠、藍”四大舉措,通過實踐發現,減少徑流水量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源頭綠色。
“綠、藍、灰、管”,多措并舉
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
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的講話》:“城市規劃和建設要堅決糾正”重地上,輕地下“,”重高樓,輕綠色“的做法,既要注重地下管網建設,也要自覺降低開發強度,保留和恢復適當比例的生態空間,建設”海綿家園“、”海綿城市“。
唐建國認為,“海綿城市”規劃需要知行合一。“海綿城市”是理念,其不能夠當做工程做,但是很多工程可以“海綿化”,這就是綠色。 “綠化”不一定是綠色,做對的“海綿”就是綠色。
同紐約一樣,上海市雨水排水規劃采取的技術路線同樣是“綠、藍、灰、管”,多措并舉,打造與建設與國際大都市相適應、有彈性、有智慧、能親民、可實施的國際卓越規劃方案。
“管”——管理為先
實施的任何規劃都離不開有效的管理,上海排水管理是全國最好的城市之一,除了需要繼續發揮上海排水管理能力和多年的經驗外,一定要高度重視和進一步強化排水管理治理和維護措施。因此規劃措施實施的前提條件就是提質增效,恢復管網性能。計劃通過混接改造、檢測、修復、清淤等手段恢復管網健康。
要通過管來解決排水管道存在的問題,恢復其應有的功能,這就是提質增效。
“綠”——源頭削減徑流水量和污染物量
雨水落地形成地表徑流,所以探查地表情況十分重要,聯合體團隊按城市用地特征將上海分為12個類型。根據不同用地類型,合理規劃,加大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面積,解決源頭問題。所有的綠色措施的設計包括淺層的儲存,最大化當地綠色儲存量。種植的生物洼地包含了種植層和表土層下的儲存,雨水經過土壤過濾。
街邊行道樹綠色化改造示意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