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曾在《中國環境產業》說過:縱觀數十年的發展與升級,環境產業就像一個偉大的傳奇。公認有極大的前景,卻從來沒有真正壯大。如供水、城鎮污水、污泥等等不同的細分領域,在產業大勢的沉浮之中,也都有著自己獨特邏輯和發展故事。E20環境平臺特別挑選部分領域,結合產業脈絡,講述領域發展以及代表企業的故事,透視產業規律。本期特別刊發城鎮污水市場,供大家參考。本文共分四部分,本篇為第四部分。
目錄
Part 1 序曲
1、鵬鷂環保創業故事
2、文一波的中華碧水計劃
Part 2 風口與機遇
3、首創股份與它的湖南模式
4、北控水務的混改樣本
5、碧水源+創業板:資本與技術的盛大聯姻
Part 3 做大的誘惑
6、東方園林引爆行業危機
7、11家名企鏖戰溫州地下污水廠:低價競爭端倪初現
8、卡車拉標書的阜陽水環境項目;資本狂歡的頂峰
Part 4 涅槃后的新局
9、外資半謝幕,光大水務收購青島威立雅
10、環境民企遇挫,國資并購潮起
11、三峽集團與長江大保護
相關閱讀
Part 4 涅槃后的新局
在2017年,隨著PPP的深化,環境產業似乎還在開足馬力向前狂奔,企業、項目、戰略,都顯著呈現大開大合之勢。從表面看,市場正進入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期。不過在一些動態背后,我們也可以看見一些以投資驅動的重資產龍頭企業開始在悄悄向輕資產發展模式轉型。2018年,PPP逐步規范之后,市場逐步收縮,適逢國家經濟下行和金融緊縮,以東方園林等為代表的PPP市場激進企業開始陷入債務危機,行業收益嚴重下滑,多家企業現金吃緊,甚至流量凈額為負,高速前進的產業市場猶如被猛踩了剎車。行業迎來深刻變革,市場重新洗牌。面對資本困境,不少企業投身國企,開始了自己與國企捆綁的發展涅槃。
僅2018年的前11個月就有11起“國資系”接盤民營環保上市企業的案例發生,如東方園林、環能科技、興源環境等。2018年后,這一市場特征仍然很明顯,碧水源、國禎環保等也都相繼發布了引入國資入股的消息。
在不少企業遭遇危機的同時,也有一些企業由于謹慎保守的節奏而一定程度得以幸免。整個環境產業,在危機與機遇中震蕩前行。
09 外資半謝幕,光大水務收購青島威立雅
外資企業,如威立雅、蘇伊士、金州環境等,都曾是中國污水處理市場的領先者和引路人,中國污水市場的發展得益于對他們的學習以及競爭。隨著國內市場日益成熟,曾經輝煌一時的外資企業,面對成長起來的強勁對手,開始黯然離開,或進行業務收縮或戰場轉移。
2014年7月24日,香港-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宣布其全資附屬公司中國光大水務投資有限公司以代價人民幣9,200萬元向法國威立雅水務公司收購青島威立雅水務運營有限公司78%股權及光大威立雅水務香港控股有限公司40%股權。收購完成后,光大水務將持有青島威立雅99%股權及全資擁有香港光威,香港光威持有青島光威污水處理有限公司60%股權。
青島光威及青島威立雅主要負責青島污水處理項目(海泊河及麥島廠)的管理和運營。收購完成后,青島項目污水處理量將提升到30萬立方米/日。青島項目將由光大國際主導管理,進一步提升項目的管理與運營效益。
對于這則水業收購資訊,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威立雅在中國水務市場的發展線路圖或許將呈現逐步收縮的趨勢。這個老牌水務巨頭的在華布局,以這樣一種形式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外資隊伍是中國水務領域最早的一股市場力量,早在國內環境產業尚未萌芽、需求剛剛釋放之時,幾家國際水務巨頭便開始布局。包括德利滿(蘇伊士旗下)在上世紀70年代進入國內市場;泰晤士水務于1989年進入中國;威立雅水務在20世紀80年代初即通過其工程子公司OTV-Kruger進入中國,從1994年開始進入水務市場等。
吸引外企企業的最大的驅動力,便是初生的中國水務市場的較高回報率。關系國計民生的水務行業是一個投資可以旱澇保收的行業,贏利水平穩定。最早期,來自官方的數字表明,外商在中國的投資行業中,水務市場以24.48%的利潤率高居榜首,但這個數字被威立雅中國區的高層堅決否定。
事實上,威立雅已是2002年國內水務市場洗牌的突圍者之一。2002年底以來,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政策的逐步調整、國際金融環境的惡化,以及涌入者不斷的不斷增加,先行者的巨額利潤正在被侵蝕,本土上市公司們也在一夜之間成長為最令人敬畏的對手,它們不僅資金強大、而且政府資源深厚。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