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鄉村文化創意行動。編制 “四川鄉村藝術節”總體方案,在 “四川鄉村藝術節”整體框架內,推出各具特色的 “××之鄉藝術節”,如熊貓之鄉藝術節、竹文化之鄉藝術節、石刻之鄉藝術節、鄉愁文化節、森林音樂節等,形成四川乃至全國鄉村文化振興系列品牌活動。
(五)鄉村藝術創作扶持工程。建立省、市、縣聯動機制,組織優秀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基層鄉村,建立幫扶創作聯系點,結對子、種文化,重點扶持反映農業、農村、農民題材的藝術作品。
(六)少數民族地區藝術創作提升計劃。開展省級與少數民族地區文藝院團結對幫扶,對反映民族地域風情、民族團結、民族自立自強的藝術作品給予重點扶持。推薦國家級、省級藝術人才培訓和賽事活動中對民族地區藝術人才和作品給予傾斜。持續加大對民族地區烏蘭牧騎演出隊和藏戲團的扶持力度。
(七)鄉土文化能人支持計劃。依托 “三區計劃”文化工作者專項,進一步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招募志愿者,開展文化結對幫扶,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打造一支留得住、能傳承、有熱情的鄉村文化人才隊伍。落實政府購買公益崗位政策,為每個村招募1名文化志愿者。
(八)書香天府全民閱讀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推進全民閱讀進家庭、進社區、進校園、進農村、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組織 “四川好書”“書香之家”評選、“農民讀書月”“全民閱讀·報刊行”等重點活動,統籌實體書店、農家書屋、社區書屋、自助書屋、數字化發行網點、公共數字閱讀終端和新時代文明傳習中心建設融合發展,實現全民閱讀線上線下協同推進。
(九)廣播影視提檔升級工程。統籌實施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應急廣播村村響、數字電影放映、數字農家書屋工程,加快實施高山無線發射臺站改造、縣級廣播電視臺制播能力提升、藏區州縣廣播電視節目覆蓋工程,創新推進智慧廣電融合網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實施智慧廣電無線網絡熱點工程、視聽鄉村、數字文化視聽社區建設,廣泛提供 “零距離”政務、基層遠程黨教、農村電商等智慧廣電業務應用,打造智慧鄉村和幸福美麗新村升級版。
第三節 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利用
增強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覺,充分發揮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的獨特作用,加強鄉村文化研究、保護、傳承、利用,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注重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保護傳承鄉村文脈。實施鄉村文脈保護和傳承行動,加強對農耕文化、孝道文化、林盤文化中優秀鄉村文化遺產和巴蜀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中優秀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研究和轉化利用。建立健全文物保護單位 “四有”檔案和傳統村落 “一村一檔”,按照 “一村一策”“一戶一策”對傳統村落、鄉土建筑進行保護修繕。加強古村落、古民居、古樹名木保護利用。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加強村志村史編撰整理,建設優秀鄉村文化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和保護項目,打造一批民俗生態博物館、鄉村博物館等專題博物館。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大力開展鄉村非遺資源調查工作,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制度,加大對優秀民間藝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的傳承保護力度,加強村落瀕危非遺項目搶救保護。建設非遺專家隊伍,支持各級非遺傳承人依托鄉土非遺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開展傳承傳習活動。
開發利用鄉村傳統文化。堅持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推動區域文化、農業、旅游、康養、教育等資源融合發展,促進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在科學規劃、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適度打造傳統村落和民族民俗精品文旅線路,推動鄉土文化活態傳承。盤活區域性、民族性特色文化資源,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打造文化價值突出、民族特色濃郁、地域特色明顯的傳統村莊院落、川西林盤聚落。依托蜀錦、蜀繡、藏族唐卡、彝族火把節、羌族刺繡、綿竹年畫、竹編木雕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藏、羌、彝、苗等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實施鄉村歷史文化展示工程,通過體驗式、互動式、場景式等方式,最大限度重現鄉村生產生活,為繁榮鄉土文化、發展鄉村經濟搭建平臺。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實施鄉村文化生態重塑行動,以中國 (四川)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特色小城鎮、美麗四川·宜居鄉村等建設為載體,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精神和內涵,保護傳承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宿原生形態,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保護好歷史文化環境,把保護優秀鄉土建筑作為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把歷史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納入城鄉規劃,把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留住鄉土氣息,煥發鄉村魅力。實施鄉村文化創新人才培育工程,運用多種手段,建立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員、文化志愿者等投身鄉村文化建設,挖掘闡釋優秀鄉村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等的時代價值,展現歷史古韻,重塑巴蜀之美。
專欄11 優秀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行動
(一)農耕文化保護傳承。開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展覽展示,充分挖掘和弘揚巴蜀傳統農耕文化,加大農業文化遺產宣傳推介力度。
(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開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加強文物搶救保護和展示利用。
(三)鄉土建筑開發保護。推動有條件的鄉土建筑申報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不斷探索保護利用新途徑,鼓勵合理適度利用。
(四)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遴選一批基礎條件好、民族特色鮮明、發展成效突出、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典范。
(五)鄉村古樹名木保護。開展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登記,制定分級保護措施,掛牌保護。實施珍貴樹木培育保護計劃,打造一批有知名度的古樹群落和森林古道。
(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開展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加強保護利用,建立傳統工藝提升點,提升傳統技藝水平,促進非遺與創意設計融合發展,促進非遺的保護傳承。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