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監管措施。一是項目建設要問需于民,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水體凈化等綜合措施恢復農村地區水生態,設計方案細化到村到戶,每戶村民對所采取的污水處理方式簽字認可,區縣政府把關批復,確保符合標準。二是管理要問計于民,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黑臭水體、廁改糞污水、農家樂小作坊、分散養殖等污水治理區別分類,協同管理。新建或改造的處理處置設施出水水質需達到《山東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處置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37/3693-2019)規定的限值要求,現有處理處置設施應于2022年1月1日達到標準規定限值要求。各區縣要對已建設施加強后期監管。市生態環境部門將污水處理處置設施運行管理情況納入全市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管,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按照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有關要求,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納入鄉村振興戰略重點任務。以市有關部門為牽頭主體,各區縣政府為責任主體,鎮(街道)為實施主體,發動村居農戶參與,第三方機構提供專業服務。成立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部門聯席會議(以下簡稱聯席會議),統籌協調農村污水治理工作,各區縣政府建立相應工作專班,主要負責人要靠上抓,研究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理順部門職責,合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二)加大財政投入。各級要加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財政投入,統籌整合涉農資金。根據各區縣財政情況,市財政按一定比例對建設及運行維護費用以獎代補。其中,歷城區、濟南高新區建設費用獎補比例為10%,市中區、槐蔭區、天橋區、章丘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為30%,長清區、濟陽區、萊蕪區、鋼城區、商河縣、平陰縣、萊蕪高新區為50%,市南部山區為100%。鼓勵任務較重的區縣按照市場化、法制化原則,綜合運用股權融資、債權融資、PPP、設立專項基金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項目建設運營工作。
(三)部門協同推進。市委農辦、市農業農村部門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納入鄉村振興考核指標體系,負責推進鄉村振興樣板村、示范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市生態環境部門總牽頭,負責與省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協調聯絡、復核評估和監督考核區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指導各區縣明確村莊生活污水排放標準以及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市水務部門做好具體推進實施工作,并向各治理主體提供技術支持,同時負責推進小清河及其一級支流河道沿線村、南水北調匯水核心區、生活污水連片治理示范區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市發展改革部門負責推進黃河灘區外遷安置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市文化和旅游部門負責推進重點旅游特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負責推進美麗村居生活污水治理和村莊改廁規范升級工作。市財政部門負責資金保障,會同市有關部門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
(四)強化考核評估。建立完善聯席會議包區縣督導機制,加強常態化督導。市聯席會議辦公室每年根據動態評估情況及時撥付以獎代補資金。市生態環境部門每年對各區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開展1次動態評估,行動終期開展全面評估。對逾期未完成治理目標任務的區縣和部門(單位)采取通報批評、公開約談、媒體曝光等措施,督促問題整治,依法依規問責。
(五)創新政策機制。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優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立項、用地、規劃、環評、招投標等辦理程序,提高審批效率。推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與循環利用裝備開發,探索農村水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各區縣政府要盡快研究出臺保障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的用地政策,因地制宜實行“廠網一體”或“管網+設施分工協作”的運維模式。
附件:區縣2020-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表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