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提升城市品質,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內涵,建好城市為人民,根據魯政辦字〔2019〕146號、魯建城建字〔2019〕30號文件要求,結合臨沂市實際,近日,臨沂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臨沂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
《方案》指出,主要開展以特色風貌提升行動、藍綠空間提升行動、空氣潔凈提升行動、道路交通提升行動、生活服務提升行動、治理能力提升行動、提升住房品質行動、安全運行提升行動、文明素質提升行動為重點工作的9大行動,加大“開展城市設計、打造特色商貿街區、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開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優化路網結構、加快發展公共交通、實施‘15分鐘活動圈’覆蓋工程”等39個專項工程建設。
《方案》強調,制定出臺城市品質提升評價辦法,實施提升任務考核,要求每年培育一批城市品質提升試點項目(工程)、街道(片區),以生態修復、城市更新、城市設計、垃圾分類、清潔取暖等為重點,作為城市品質提升專項試點。優化城市建設管理領域財政資金投入結構,加大對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設施投入。
臨沂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臨沂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
臨政辦字〔2019〕130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臨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臨沂商城管委會,臨沂蒙山旅游度假區管委會,臨沂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各縣級事業單位,各高等院校:
《臨沂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臨沂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9年12月10日
臨沂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
為全面提升城市品質,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內涵,建好城市為人民,根據魯政辦字〔2019〕146號、魯建城建字〔2019〕30號文件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高質量發展理念,以建設讓人民滿意的城市為目標,以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為依托,以管理創新、文明創建為抓手,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全面提升城市品質、人文品質、環境品質、生活品質,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到“一年打基礎、起勢頭,兩年重攻堅、有看頭,三年建長效、爭一流”,走出一條彰顯臨沂特色、順應人民期盼的城市發展之路。
二、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惠民利民作為城市品質提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解決社會高度關注、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二)統籌規劃,系統推進。堅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統籌協調各類規劃、方案,增強城市品質提升的整體性、協同性,放大綜合效益。
(三)分類實施,精準施策。堅持目標導向、因城施策,科學設定品質提升任務,兼顧當前和長遠、地上和地下、美觀和功能,堅決避免華而不實的政績工程。
(四)標本兼治,注重長效。堅持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相結合,推進依法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強化公眾參與,創新發展模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三、重點工作
(一)特色風貌提升行動
1.加快開展城市設計。建立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區段城市設計層次體系。明確城市中心區、特色景觀區、中央商務區、公共活動中心等的空間景觀和建筑設計指引。預留城區通風、視線廊道,降低臨山、濱水區域建設規模,嚴控建筑高度、密度,保證山體和河、湖面可見性。扎實推進城市設計試點,提煉和創新城市風貌元素,凸顯人文內涵,打造優美、靚麗街景。傳承紅色基因,講好沂蒙故事,將沂蒙精神融入城市規劃。依托城區八河水系,加強沿河管控,留足沿河區域公共空間,多安排公益項目和公共建筑,在建筑設計上側重體現沂蒙精神和商貿文化的地方特色。完善沂蒙路、北京路、雙嶺路等主要道路的城市設計,著力打造精美路段、精致節點。將文化旅游與景觀建設相融合,通過主題雕塑、文化展牌、書法藝術碑刻等多種形式,展現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建局配合)
2.打造特色商貿街區。采用微更新、結構改造、綜合整治等方式,提升城市功能,豐富旅游配套,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陽臺、主題街區。依托臨沂商貿城,提升改造商貿街區,打造更具體驗感和地方特色的區域購物商貿中心。整體規劃萬達廣場、齊魯園廣場等購物中心周圍環境及配套,街區商貿更具現代化、智慧化、特色化。提高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強度,推進城市地上、地下一體化建設、立體化發展。超前謀劃,逐步外遷、疏解不宜留在中心區域的大型商貿批發、傳統加工制造、倉儲物流中心等業態、場所。(市商務局牽頭,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配合)
3.加大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力度。開展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核查,建立歷史建筑保護名錄清單,有序推進歷史街區、歷史建筑的整治修繕工作。對城區古遺址、古建筑和近現代紀念性建筑進行保護和修繕,加強歷史建筑周邊新建建筑和設施的管控,進行公共環境整治,保護原生態的沂蒙傳統建筑。提煉沂蒙傳統民居“大門樓、內影壁、黛瓦頂、挑花檐、雕鏤窗、嵌雀眼、三段墻”的建筑特征,挖掘本地特色,展示沂蒙文化。(市文化和旅游局牽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配合)
4.提升建筑風貌景觀。貫徹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新建建筑嚴格外立面造型、色彩、線條管控。集中整治中心區域、窗口地區、交通干線可視范圍內的建筑立面。編制城市戶外廣告規劃,規范設置戶外廣告、牌匾標識,并與周邊景觀風貌相協調。將飛機場、火車站、高速出口、戶外廣告、牌匾標識設置與城市文脈、紅色基因相融合,塑造辨識度高的城市形象。完成對大型建筑、住宅區、道路“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的規范化、標準化處理清理。(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民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