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6、2017年申請的環境領域專利數量已經占到全球70%,如今的中美貿易戰大背景下,知識產權更是成為國家戰略”, 清華海峽研究院知識產權中心主任張奕軒在“2019(第五屆)環境施治論壇”上表示,他同時指出,我國環境領域專利保護現狀存在諸多問題,可能會給企業在各發展階段中帶來未知的風險。
張奕軒
數量及增長率全球第一 核心專利薄弱
張奕軒介紹,2008到2017年,我國環境領域專利總申請量占全球44%;2016、2017兩年,我國環境領域專利申請量均占全球70%。
增速方面,2008年到2017年,全國發明專利總申請量平均增長4.76倍,中國環境領域專利申請量增長達8.23倍,“數量及增長率均為世界第一,我國近年在環境領域研發熱度非常高。”
然而張奕軒同時指出兩個不樂觀的現象,一是中國的核心專利數量仍偏少。“以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為例,我國大氣熱污染防治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占世界24%,而核心專利申請量只占6%。,國際競爭力還很匱乏。”
二是我國環境專利60%遭棄。張奕軒指出,我國環境領域專利60%因為沒有交年費或者其他原因遭到遺棄,“放棄專利意味著全球可以共享,很多企業申請專利都因為高新補貼等需求,后專利就被放棄了。”
“撰寫不當”、“缺乏布局”易導致專利保護落空
因“撰寫不當”導致專利作廢的情況非常普遍,張奕軒指出,“并不是有專利證書一定能使創新成果受到保護”。
以某環境企業2016年申請的一張專利說明為例,有三個撰寫不當問題導致專利作廢:
(1)只有一個權利要求,導致權利不穩定。
(2)使用非專利性用語,造成額外限定。張奕軒指出,“專利文獻不僅是技術文件也是法律文件,很可能撰寫中多寫一個字導致專利保護范圍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3)單數值限定導致保護范圍極窄。
張奕軒指出,另一個問題是相當一部分企業并沒有專利布局的概念,“沒有布局的專利只是一盤散沙,經過布局后的專利才是混凝土,企業申請專利處于無序狀態,很可能導致把最主要的專利部分遺漏。撰寫質量和缺乏布局概念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企業專利保護落空。”
企業發展不同階段有不同專利風險
張奕軒表示,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會面對不同的專利風險:
初創期企業注重專利積累,首要風險是專利保護落空風險,次要風險是專利搶占風險;發展期、成熟期的企業注重市場競爭和IPO,首要風險更加趨于專利訴訟。張奕軒指出,不要期望將專利風險完全排除,應該優先控制哪些專利風險跟企業所處發展階段,企業當前的產品、市場、融資等關鍵活動有關。
專利風險導致的嚴重后果之一是企業IPO進程受到嚴重影響,商標爭議、專利爭議、版權爭議都會導致企業IPO受阻。
我國污水處理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四點建議
清華海峽研究院產權知識中心研究了我國污水處理領域4萬多家企業專利申請現狀后認為:
(1)、污水處理領域專利申請量連續18年增長,行業進入“重市場”和“重技術”并舉階段。特別是近10年,專利申請同比增長保持在20%以上,企業間的競爭正轉向技術的競爭。
(2)、專利技術領域主要集中污水多級處理、污水生物處理等領域。
(3)、污水處理相關技術研究仍舊集中在高校、研究所,企業申請專利占比相對偏低。
(4)、在農村污水領域,企業相比高校研究所更具技術優勢,但專利數量偏少。
最后,張奕軒給我國污水處理領域專利保護提出了四點建議:
(1)、數量上,以中型企業為例,年申請量應保持在80-100的范圍內,保有量維持在800-1000的范圍。
(2)、質量上,應提高發明專利、核心專利的比例,同時撰寫質量亟需提高。
(3)、布局上,應有布局概念,專利申請欠布局規劃,出現無用或無效專利。短板領域缺乏布局,易被對手“卡脖子”。
(4)、運營上,可以進一步加大許可、交叉許可力度,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防止侵權,推動技術進步。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