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2019(第五屆)環境施治論壇”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劉俊新向與會人員介紹了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技術標準的發展過程及當前狀況。發言從標準編制背景、現有農村污水處理技術標準、新標準概況三個方面展開。
近年來,農村污水處理被迅速重視并加大投入,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排放標準準備不足的問題。5月30日,在“2019(第五屆)環境施治論壇”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劉俊新向與會人員介紹了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技術標準的發展過程及當前狀況。發言從標準編制背景、現有農村污水處理技術標準、新標準概況三個方面展開。
以下根據劉俊新現場發言整理:
劉俊新
標準編制背景
我國有60萬個行政村,250萬個自然村,農村在我們國家社會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嚴重不足。近年來,農村污水治理受到重視并發展迅速。在2007年,我國行政村中有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占比不到3%,到2017年,已經接近25%。在產業不斷發展過程中,需要有技術標準作為指導。在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如何使配套標準適應發展的過程,還需要不斷摸索。
劉俊新介紹,我國農村污水治理有一個發展過程,從早期的單個村落治理、污水處理設施自己運行,到后來的連片整治,再發展到“水十條”提出的以縣域為單元的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管理也發展到現在的委托專業化管理。
農村污水治理的技術和設備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初期的農村污水治理,要么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微縮版,要么是過分追求低成本的簡單處理;經過多年探索,目前很多企業已經開始發展適合農村處理技術和設備的系列化與標準化。
關于農村污水治理的特點與問題,劉俊新介紹:“環境差異大、污水去向多元化、技術需求及運維管理多樣化。此外,農村經濟承受能力很弱,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
“現在看起來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數量很多,但實際上每個農村污水處理設備規模很小,又很分散,給專業化運維帶來很大困難,也增加了很多成本。很多設施建成以后正常運行率比較低。”劉俊新表示。正常運行率包含兩個內容,一是建成后是否運行,二是運行是否達到設計要求。此外,目前技術類型多,各處技術水平和建設質量參差不齊。在此情況下,技術標準建設尤為重要。
針對這些問題,發達國家走過哪些探索之路?劉俊新介紹,在日本,1900年就有《下水道法》,在糞便污水、廁所污水治理方面,19世紀20年代就出現了類似于化糞池的處理設施。19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復蘇后,國民對抽水馬桶的需求迅速增加,而當時城市管網普及率低,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凈化槽,專門處理抽水馬桶污水。當時日本法律法規、管理各方面也沒有跟上,僅處理廁所水,其他生活污水仍然產生污染。到1969年,日本出現了“合并凈化槽”,并制定了標準。到1973年,日本開始把村落污水治理進行標準化,1983年,日本出了《凈化槽法》。可以看到,法律法規、標準有滯后過程,需要根據經驗總結各個方面需求。
在美國,分散住戶產生的污水稱為“分散式污水”。1997年之前,美國對分散式污水基本不管理;1997年,美國EPA向國會提交分散污水處理系統的文件, 2001年出了導則,要求分散污水要有污水排放許可證;2002年,發布分散污水處理系統手冊,指導地方管理和分散污水的處理;2003年,發布分散污水處理系統管理指南,指導地方政府和群眾在適當地方建污水處理設施,并配合運維管理。可以看到,美國分散式污水問題在受到重視之后,標準法律法規方面跟進非常快,在2003年的時候,美國把分散污水治理系統已經成為國家污水處理設施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約25%人口使用分散污水處理。
劉俊新總結:“從日本、美國的經驗來看,農村或分散污水處理,都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標準作為指導。”
我國現有農村污水處理技術標準
劉俊新介紹,我國較早關于農村污水治理的標準有《村莊整治技術規范》(GB50445-2008)和《鎮(鄉)村排水工程技術規程》(CJJ124-2008),但條款都很簡單,不能滿足指導當前農村污水處理的需求。2010年,《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技術規范》(HJ 574-2010)發布,同年還公布了小型生活污水處理成套設備標準指南;2013年,有《戶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行業標準》(CJ/T441-2013)公布,該標準更多是從設備包裝等方面進行規范。
2010年,住建部發布了分六個地區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分別是華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南地區;2011年,發布《村莊污水處理設施技術規程》,適用于人口在5000人以下村莊以及分散農戶新建、擴建和改建的生活污水(包括居民廁所、盥洗和廚房排水等)處理設施的設計、施工和驗收。
近年來,隨著農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推進,一些標準規范的內容需要修訂。劉俊新介紹,2015年,住建部下達了編制符合現在農村治理需求的國家標準,代替舊的行業標準。
新標準介紹
劉俊新介紹,即將出臺的最新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標準中,基本框架包含總則、術語、基本規定、設計水量和水質、污水收集、污水處理、施工與驗收、運行維護及管理等方面。在技術標準的制定中,也遇到了不少難點問題:“農村污水區域差異大,設計水量和水質如何確定?標準不配套,參考城市標準與農村實際情況不符,而若農村污水處理技術需要多樣化,那么如何選擇?另外,不同處理方式下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技術參數如何確定?”劉俊新表示,上述問題均是農村污水治理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在標準編制的過程中,就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并總結實踐經驗、參考國際標準、廣泛征集意見。劉俊新提到,在標準編制和內容中,還有幾點需要說明: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