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各地供水企業普遍反映其成本回收難,想要提高水費卻很難得到用戶的支持。用水戶對于水價變動十分敏感,其原因可能是用水戶主對于資源使用的償付意識尚不到位,主要表現為用戶關注點的僅限于其水費賬單的增減,也就是終端水價的變化對變化背后的原因并不清楚。事實上,為保障供水安全,提升供水品質,供水公司需要投入較多資金,而用戶作為供水服務的使用方,需要為之付出相應的費用,所以相應合理的成本增加便會體現在終端水費上。然而用戶對于這一過程的不了解,就會產生水費莫名其妙升高的感覺。
對于這種現象,悉尼水務局采取的辦法是水利設施的建設成本以固定年金的形式回收;水利設施使用過程產生的成本按季節性,區域性收費方式收取。這樣做的好處是用水戶在一期之內的水費賬單上不會有明顯的提升,除非遇到旱季,供水要靠水利設施補充的時候,這時配合政府引導和企業宣傳,用戶較為容易建立起“使用者償付“的意識。水利工程建設費則一年收取一次,少量逐年回收。一次性小額支付不太會引起用戶對于長期生活成本增加的恐慌,也相對容易受到用戶接納。
不難發現我國供水行業的主要癥結還是在于水價改革的速度沒有跟上供水行業市場化的腳步。同時,我國居民和工商業用水戶在水資源使用的認識上,也與現在供水行業的實際情況有所偏差,以至于有很多質疑和揣測。國家對于供水行業的期望是,要求其能在保障供水服務的同時實現長期穩定的運營。一味地虧損是無法維持長期高效的供水服務的,也就不可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但是,供水企業也要意識到,水價的調整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的,要因地制宜,綜合國情和行業本身現狀積極調整,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政府、企業和公眾任何一方承擔過多都會破壞供水體系的平衡,從而對供水行業整體帶來負面影響。在水價改革的過程中,供水行業要有區分地吸納和學習國內外成功案例的,根據自身的條件做出調整,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水價改革方式才是明智的選擇。兼并包容,取長補短,作水價改革的“集大成者“。
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水價改革的優秀案例分析,獲取國外水價模式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訣竅,以及我國供水商業模式可選的創新方向,敬請關注E20平臺高級合伙人王立章先生的水價改革研修班課程。點擊“我要報名”,把握最后機會。
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悉尼大學劉曉燕老師的支持,特此表示感謝。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