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環保產業十年:如何握住那只看得見的手

時間:2019-03-26 13:44

來源: JIEI創新實驗室

作者: 晨曦重名

評論(

不久前閉幕的全國”兩會”,釋放了對環保行業、產業、企業的大量政策利好,緊接著的3月20號,業界又迎來喜大普奔的“減負”消息,從事第三方治理的環保企業將減按15%繳納企業所得稅。

從2000年起,發展環保產業的相關提法開始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0年開始,環保產業更是戴上了“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的光環,此后,隨著國內環保工作的全面深入,需求的不斷釋放,環保產業經濟序列和政策地位實現了接連的雙提升,規模體量和市場主體都被賦予了做大做強的期許。

而在今年的政府報告中,綠色環保產業“退出”了新興產業的行列,回到了“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的相關內容表述中,強調的是對上述工作的支持功能。而且首次對壯大綠色環保產業,提出了具體明晰的抓手,要培養一批專業化環保骨干企業。

這樣的政策表述,對于剛從資本狂熱中被迫冷靜下來的不少環保企業而言,也許是一個“重整山河”的方向;而對于環保產業整體而言,在被熱議、熱望近十年后,對自身真正價值的務實思考和實踐,需要盡早開始。

起始:“四萬億”下的內需拉動

從廣義上講,中國環保產業的起始可以向前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而真正作為一個產業引起政策層關注的時間,并不是特別長。

2008年,從“十一五”開始的節能減排,迎來關鍵一年。此前進展較為緩慢的任務,特別是污水等環境基礎建設,進度開始加快。

其中,一個很大的推力來自于千億級別的政府直接投資。這一年,全球性金融危機時隔十年再次發威。在被簡稱為“四萬億“的國家經濟刺激計劃中,生態環境建設預算為3500億元。

這一舉措也對環保產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某種意義上,甚至要大于同年環保總局正式升部的消息。

2008年11月12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指出,把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措施。2010年底前,將投資4萬億,其中,包括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在內的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約為3700億。

國家大手筆投入,帶動地方配套資金和社會資本進入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環保設計、設備、工程建設等,產業鏈條上各個主體,都曾獲益于此輪中央財政帶動的這一輪“買買買”。

但不少圈內人對此是喜憂參半。

首先,當時地方政府在基建中,帶環保企業“玩兒”的初衷和主要目的,是融資(至今仍是主流),而一旦手里有了糧,一些能帶來穩定現金流的項目(主要是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就要留在自己的鍋里。擠出效應在環保圈里一度非常明顯。

其次,政府資金集中在建設環節,弊端較為明顯。

一方面,地方在爭取資金上花了大力氣,花錢急于求成,忽略項目性價比和長效運行;招投標不科學不規范,客觀上造就了一批粗制濫造的治污工程,形成投資浪費。

另一方面,總量大但平均到各地的財政資金事實上很有限,直接用于項目建設,可以填補的環境基建漏洞非常有限,而且還未能對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的撬動和放大效應。

升溫:廣受追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坦率地講,環保產業的經濟屬性,是政策加持的初心。

從“四萬億”,到隔年(2010年)被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直至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將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為國民經濟一大支柱產業。政策層看中的是國內環保巨大需求可能產生的市場空間,和由此帶來的促增長、調結構等價值。

在這一問題上,業內是有爭議的。有觀點認為,以末端污染治理為主要內涵的環保產業,理論上的投資需求并不等于實際市場需求,后者在釋放的速度,節奏,規模上,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高度相關,自有客觀規律,在短期內,并不能擔負起上述期望。

2010年9月8日,《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節能環保位列八大新興產業之首。

盡管后來的政策設計強調,節能環保產業的做大做強,需基于重大技術突破和市場需求,但很快就被各地政府培育自己新產業的熱情所淹沒。

2012年,推動“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正式出臺。很快,發改系統以規劃先行、資金扶持的傳統套路,培育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各地紛紛響應。在隨后幾年里,各種級別的環保產業、環保產業園區規劃密集出臺,甚至到了縣一級;千篇一律地提出何時要達到多少產值,培育不同規模企業的具體數量,細分行業等,面貌相似,一廂情愿。

對于地方政府這一輪的產業熱情,和以行政手段為主的扶持激勵,真正的環保業內是比較發怵的。

一方面,政策大力扶持的產業,比如光伏、風電、新能源車等,正面反饋并不多,很快就會出現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等局面,還有不少曇花一現的明星企業。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將環保項目當成了發展本地新經濟的香餑餑,要留給自己人,出臺各種土政策,給本地企業開后門,設蘿卜標,給外地企業進入市場設置重重障礙,成為逆市場的力量。

在這方面,環保系統因為自身業務高度相關的關系,一直在呼吁向市場的回歸。2011年出臺了《環保系統關于進一步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再三強調政府推動產業發展的節點選擇和邊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時任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的趙英民在多個場合呼吁, “有效刺激環保產業需求,整合完善環保產業供給,充分尊重市場,轉變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傳統思路。”

業內的一個共識是,環境強監管、硬約束,需配套經濟政策(環境成本內部化),才得以催生環境治理市場真正需求的形成。

編輯:趙凡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