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防控面源污染物入河。圍繞重點流域劣五類水體所在河流,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狀況調查,依法科學合理劃定河道管理范圍和生態保護帶范圍,嚴格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對已進行二次承包的土地,依法依規進行土地流轉,并因地制宜開展植被緩沖帶和隔離帶建設。內土地流轉,2019年6月底前,完成東遼河、招蘇臺河和條子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管理范圍植被緩沖帶和隔離帶建設。2019年年底前,完成伊通河、飲馬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管理范圍內調查核查工作,2020年年底前,完成植被緩沖帶和隔離帶建設。(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堅持堵疏結合,一方面切實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各縣(市、區)要以行政村為單位,劃定秸稈禁燒和限燒工作網格,建立完善包保責任制,制定秸稈禁燒全天候檢查方案,以禁燒區為重點,以禁燒網格為基本單元,開展全天候的監督檢查。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建立秸稈禁燒周調度、周通報制度,建立預警約談、執法聯動、量化問責機制,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吉林省秸稈禁燒量化責任追究辦法》,對秸稈禁燒工作不力、秸稈焚燒現象高發的地區及相關責任人嚴肅問責。另一方面堅持“農用優先、生態至上、突出重點、多元利用”的原則,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五化”利用,走出一條適合吉林省情的秸稈綜合利用發展之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進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優先開展就地還田,抓好秸稈覆蓋還田、翻壓還田等秸稈還田技術的示范推廣。依托省農科院、吉林農大等農業科研院校和地方農技推廣機構,加快秸稈還田技術適應性試驗研究和示范,形成低成本、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力爭到2020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省能源局、省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開展農膜廢棄物回收利用。在重點使用農膜地區,積極開展農膜回收利用,推廣地膜減量增效技術。加大新修訂的地膜國家標準宣傳貫徹力度,從源頭保障地膜可回收性。配合國家開展降解地膜應用配套技術、地膜回收機械化技術、地膜綜合利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到2020年,全省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科技廳參與)
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綠色發展。發展節水農業和有機農業,加強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節水改造,選育抗旱節水品種,發展旱作農業,推廣水肥一體化等節水技術。推進規?;咝Ч澦喔?。到2020年,全省農業灌溉用水定額控制在95億立方米以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以上,有效減少農田退水對水體的污染。開展種植產業模式生態化試點,按照國家總體部署,推進國家及省級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創建,形成一批全省領先、全國先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以構建綠色食品安全體系和土壤永續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產業,鼓勵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保護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2020年底前,建設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20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27個 。開展產業宣傳與認證貼心服務,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做好精品線路和精品景點發布活動,每次推薦精品線路3-4條,組織申報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開展省級休閑農業示范縣評選。(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參與)
實施耕地分類管理。在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的基礎上,開展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2020年底前建立分類清單。根據土壤污染狀況和農產品超標情況,安全利用類耕地集中的縣(市、區)要結合當地主要作物品種和種植習慣,制定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措施,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加強對嚴格管控類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嚴禁種植食用農產品;實施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草原局參與)
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以耕地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區域和鉛、鋅、銅等有色金屬采選及冶煉集中區域為重點,聚焦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在 2018年排查整治工作基礎上, 2019年“邊治邊查,以治為主”,按照整治清單開展集中整治;同時開展再排查,及時更新重點區域和污染源整治清單,并進行再整治。2020年完成綜合整治,有效切斷鎘等重金屬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途徑,降低糧食鎘等重金屬超標風險。對難以有效切斷土壤重金屬污染途徑并且污染嚴重、農產品重金屬超標問題突出的耕地,及時采取嚴格管控措施,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防范土壤環境污染事件發生。(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財政廳參與)
(八)提升農業農村環境監管能力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執行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以縣為單位,針對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建立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明確種植業、養殖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生態保護紅線內禁止城鎮化和工業化活動,生態保護紅線內現存的耕地不得擅自擴大規模。嚴禁以任何形式圍墾河湖、違法占用河湖水域,嚴格管控沿河環湖農業面源污染。(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強化農業農村環境監管執法。創新監管手段,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APP等技術裝備,充分利用鄉村治安網格化管理平臺,及時發現農業農村環境問題。鼓勵公眾監督,對農村地區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事件進行舉報。結合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和相關部門已開展的污染源調查統計工作,建立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平臺。構建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結合現有環境監測網絡和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加強對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日處理能力20噸及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和畜禽規模養殖場排污口的水質監測。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央轉移支付支持范圍的縣域,應設置或增加農村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其他有條件的地區可適當設置或增加農村環境質量監測點位。結合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工作機制。落實鄉鎮生態環境保護職責,明確承擔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機構和人員,確保責有人負、事有人干。(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衛健委、省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參與)通過畜禽規模養殖場直聯直報信息系統,統計規模以上養殖場生產、設施改造和資源化利用情況。加強肥料、農藥登記管理,建立健全肥料、農藥使用調查和監測評價體系。(省畜牧局、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參與)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