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村生活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以下簡稱《技術政策》)發布。就技術政策的相關內容,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的記者采訪了技術政策的頒布單位——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相關負責人,以及技術政策制定的技術負責人——清華大學環境系王凱軍教授。
中國水網記者:您能介紹一下此次技術政策頒布的背景和意義嗎?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相關負責人:近年來,由于我國農村由于環?;A設施建設不足、污水無序排放、垃圾隨意堆放以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等引起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今年“兩會”多位代表和委員在談到農村環境問題時也指出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形勢嚴峻,環保壓力愈來愈大,農村環境治理已經“刻不容緩”。 目前適合農村污染防治的技術較少,經濟適用性較差,而且缺乏統一的技術路線。農村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染處理技術照搬城市處理模式,不符合農村實際,很難取預期效果。
為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大力推動農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在綜合考慮農業部、衛生部、建設部等各部委在農村環境治理工作中的已有成果基礎上,環境保護部從宏觀上、政策上、技術路線上率先開展了對農村生活污染的綜合防治工作?;谖覈r村環境污染現狀、污染防治技術以及環境管理現狀,我部組織編制并發布了宏觀技術指導文件《技術政策》,用于指導農村生活污染防治的規劃和設施建設,后續的標準、指南、規范也將會相繼頒布。
中國水網記者:請問王教授,國家的各個部委對于農村環境治理都出臺過相關的文件,那么此次頒布的技術政策相對于以往農村環境治理的相關文件有何不同?
清華大學環境系、中國水網專家王凱軍教授:近年來,農業部、衛生部、建設部和環保部等部門在農村環境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農業部推廣的戶用沼氣池約4000萬戶,去年更是投入50億用于沼氣凈化池的推廣,同時還推出了“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相對農村的生活污染防治來說,農業部更多的是從可再生能源方面著手;衛生部側重于農村改水改廁方面的工作;建設部更多是著力于“城鄉一體化”,在垃圾處理方面強調“戶保潔、村收集、鎮運輸、縣市處理”模式,同時大力推廣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環保部通過以獎代補、以獎促治等手段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這些工作在農村生活污染防治方面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沒有形成有效的合力,發揮更大的作用。此次技術政策的頒布就是要在已有成果基礎上,提出綜合的農村生活污染防治技術路線。
中國水網記者:“農村生活污染”指的是什么?《技術政策》中提出了哪些主要的技術路線和原則?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相關負責人:農村生活污染”這個概念的提出,是考慮到農村環境污染情況與城市不同,存在綜合性,這也是此次技術政策的第一個特點,沒有將污染分門別類,而是定義為生活污染。技術政策中定義的農村生活污染主要包括污水、糞便、垃圾及廢氣等由于農村生活活動造成的污染,這幾個方面是相互關聯的。以水污染的層面為例,垃圾、糞便等固體廢物由于雨污水的沖淋對水體所造成的污染往往超過了生活污水(即灰水)本身。
此次技術政策秉承著“源頭削減、全過程控制”的原則,考慮到我國的3萬多建制鎮、60多萬個自然村落的現實條件以及農業部、衛生部、建設部、環保部等部門在農村環境治理方面做的許多工作,技術政策中提出了相應的技術路線。
《技術政策》共五章共三十一條,總則中明確提出了三條主要技術路線和原則。借鑒城市在工業污染防治領域應用行之有效的技術思路,并體現清潔生產理念,提出了源頭削減、全過程控制污染的技術路線;考慮到我國的3萬多建制鎮、60多萬個自然村落的現實條件,分析城市生活污染防治集中處理模式以及城市與農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的差異性,提出了以分散處理為主、分散處理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原則;利用已有環境污染處理設施,整合多方面公共資源,提出了建立縣(市)、鎮、村一體化的生活污染防治體系技術路線。為體現總則中的三條技術路線和原則,提出了具體配套的技術要求。
中國水網記者:請問王教授,針對農村污水和垃圾的處理,此次技術政策推薦的處理模式有哪些?
清華大學環境系、中國水網專家王凱軍教授:在污水處理方面,考慮到農村生活污染防治不宜套用城市生活污染處理模式,應充分體現了以分散處理為主、分散處理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技術原則。技術政策主要提出了兩條技路線。其一通過源頭消減,全過程控制清潔生產的理念,鼓勵采用糞便與生活雜排水分離的新型生態排水處理系統,提出了對于以戶為單元就地排放的生活雜排水,宜根據不同情況采用庭院式小型濕地、沼氣凈化池和小型凈化槽等處理技術和設施,包括采用氧化塘、濕地、快速滲濾及一體化裝置等技術集中處理方式;根據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各部門形成合力的思路。宜采用沼氣池處理污水、糞便和有機垃圾;同時,對于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并建有完善排水體制的村落,應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濕地等二級生物處理技術。
在垃圾處理方面,提出了應該在分類收集、減量化的基礎上,城市周邊地區可通過“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市處理”的城鄉一體化模式進行處理處置,也可將磚瓦、渣土、清掃灰等無機垃圾作為農村廢棄坑塘填埋、道路墊土等材料使用;有機垃圾進行堆肥,亦可混入糞便,進入戶用、聯戶沼氣池厭氧發酵。充分體現源頭削減、全過程控制的技術路線。
中國水網記者: 請問王教授,技術政策是如何體現農村生活污染的綜合防治?
清華大學環境系、中國水網專家王凱軍教授:技術政策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衛生部及建設部等部門在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中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綜合的農村生活污染防治技術路線,充分體現了利用已有環境污染處理設施、整合多方面公共資源、建立縣(市)、鎮、村一體化生活污染防治體系的技術路線。
中國水網記者:此次技術政策中對于新能源以及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方面有哪些指導性建議?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相關負責人:針對我國農村能源利用及需求現狀,提出了鼓勵農村采用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廣沼氣、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技術,推進農村生活節能,采用省柴節能爐灶。
針對農村生活污染防治新技術發展,提出了鼓勵和引導進一步研發適合農村實際的生活污染防治技術及設備,開展農村生活污染防治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示范與推廣,盡快建立經濟適用的生活污染防治技術路線,并加強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科技知識普及和傳播,提高農村居民環保意識。
編輯:周蕓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