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兩山經濟是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柱,亦是經濟理論的創新,兩山產業則是實踐兩山經濟的核心力量。
在踐行“兩山論”的系統實踐中,新安江開拓了以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典型代表的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創新先河,探索出一條以生態價值跨流域補償促進城市綠色協調發展的新路徑。
隨著新安江流域保護成效的日益顯著,資源稟賦型城市黃山市也亟須尋找“綠水青山”通往“金山銀山”的路徑,尋找綠色經濟新的增長點,真正實現經濟與環境的互濟共生。
一場關于“兩山論”指導下的產業實踐的演講和圓桌對話在11月10日召開的“2018第十六屆中國水論壇暨第二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現場拉開帷幕。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兩山經濟》首創者傅濤
現場,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兩山經濟》首創者傅濤進行了“兩山理論與兩山經濟”的開題演講。
傅濤強調,應從政治的高度認識生態環境的社會價值,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絲毫不要懷疑中國共產黨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決心和定力。
如何落地“兩山論”?E20環境平臺深入黃山、邯鄲等地方,通過實踐摸索,構建了兩山經濟、兩山產業的理論框架體系,并形成研究成果——《兩山經濟》。傅濤詳細闡釋了兩山經濟的協同需求規律、生態供給規律、時空變現規律、循環奇點規律這四大價值規律,希望通過細致剖析四大價值規律來回答產業發展的路徑在哪里。
圓桌對話
此外,傅濤也圍繞相關話題,對話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現中國綠色發展聯盟專家委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夏青,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振,綠色動力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喬德衛,中國錦江環境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超,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雷霆,謝裕大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明之,安徽省通源環境節能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周強,歙縣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凌政。
對兩山理論和兩山經濟的認識
夏青認為,目前社會上對兩山經濟的認識還未觸及本質,“人的幸福最大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理論是歐美國家一直秉承的綠色理念,如果真走上這條路,兩山理論真能推進。
他指出,兩山經濟就在我們身邊,“綠水金山就是金山銀山”指的是所有保護環境的活動能掙錢、能生錢。新時代的環保要靠循環經濟,要靠變廢為寶,要產生錢。既能讓老百姓享受著青山綠水,還能給老百姓帶來各種效益,帶來提高生活質量的綠色消費。為此,他列舉了幾個例子來具體說明。
比如,長江大保護,有很多學者說三峽截斷了魚的上升回游渠道,破壞了原有的生態體系等等。那么在目前三峽已經建成了的情況下,如何利用三峽的自然調度變成生態調度,使上游20幾個電站同時生態調度,為長江中下游提供高標準水質的同時,打通上下游生態體系,實現生態價值流通。這充分體現了兩山理論的實踐意義。
如何挖掘長江的生態價值呢?舉個例子,一年400億產值的巫山烤魚,11月18日開始重新整頓,規定全國巫山烤魚門店全部要用長江的生態魚。貧困的農民開始辦商學院,學習,然后到全國普及巫山烤魚知識。蘇州陽澄湖的大閘蟹,全生命周期都是按照飲用水標準來喂養,非常受老百姓歡迎。這就叫兩山經濟。
他還提到,洗衣粉中的表面活性劑的危害比農藥還嚴重,必須停止使用,代替使用其他產品。歐盟的研究顯示,需要用30升的水才可以稀釋洗衣粉產生的廢水。因此,未來支撐綠色發展的新技術才是兩山經濟的依托。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王振指出,不搞大開發不是不搞開發,而是強調生態為先,綠色發展。生態產品的價值如何實現?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路徑是生態產品的開發,讓生態形成產業鏈。
他表示,綠色產品和無公害產品越來越受大家恩寵,要用高科技思維解決生態系統的難點問題,要讓生態產品成為高端產品,讓生態產品的開發進入到黃金時代。他還提到,水權、生態產品權是可以交易的,是可以通過市場經濟實現價值兌現的,這也是兩山經濟落地的一個重要路徑。
傅濤在其所著的《兩山經濟》自序中提到,經濟建設不搞大開發,并非不開發,而是不按照原來的粗放模式開發,這意味著傳統工業增長模式和城市發展模式的終結。
環保企業“兩山論”的實踐與探索
環境產業是“兩山論”落地的中堅力量,環保企業自身也在不斷探索“兩山論”的落地路徑。
傅濤認為,有些地方注定就在高位上,就像黃山這樣的資源稟賦型城市,不是因為GDP高,是因為站在一個特定的位置上。環保企業要找到幫助資源稟賦型城市走出困境的方法,就應該從用戶出發,從政府的需求出發。
“如果只是治理環境,沒有產出,那環保就是成本。只有做通了,讓環保成為一個起點,從終點站變成中轉站,才能實現良性循環。” 傅濤呼吁,希望環保企業達成共識,聯起手來,相互協作,助力以黃山為代表的資源稟賦型城市早日實現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