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裴曉菲:踐行“兩山”理論 推進高質量發展

時間:2018-10-18 09:06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汪茵

評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05年第一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拉開了“兩山”理論的大幕,但發展至今,“兩山”理論在實踐過程中卻面臨著較大的現實困難,業內對“兩山”理論的落地路徑也在探討過程中。2018年10月12日,在2018首屆邯鄲綠色發展論壇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裴曉菲就如何踐行“兩山”理論,推進高質量發展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image.png

裴曉菲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兩山”理論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

回顧“兩山論”的發展歷史,裴曉菲認為,“兩山”理論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兩山’理論從根本上更新了人們關于自然資源無價的傳統認識,打破了簡單把發展和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

image.png

“兩山”理論發展脈絡

圖片來源:杜艷春、王倩、程翠云、葛察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發展脈絡與支撐體系淺析,環境保護科學,2018年第44卷第4期

裴曉菲強調道,中國要發展就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遵循五大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何為高質量發展?

裴曉菲認為,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裴曉菲認為可以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尋找解決之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要做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8項重點工作。

中國已經到了以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的階段

裴曉菲分享道:“按照波特經濟發展階段論來看,經濟發展有四個階段,分別是要素導向、投資導向、創新導向、富裕導向。目前看來,我國以投資導向的規模效應已經發展到了極致,接下來需要轉向以創新為導向的發展階段。”

裴曉菲還談到:“我們需要主動適應社會矛盾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政府需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環保需求。同時高質量發展也是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然選擇。根據世界銀行的相關統計,1960年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截止目前真正跨過中等收入進入高收入水平的只有13個經濟體,高質量發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然選擇。”

嚴峻的環境形勢要求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裴曉菲認為:“我國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也進入了更多提供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更是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在此大背景下,我國的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我國的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態環境保護挑戰重重、壓力巨大、矛盾突出;二是質量不容樂觀,生態受損嚴重,風險突出;三是城鄉區域生態保護不平衡。

生態環境保護挑戰重重、壓力巨大、矛盾突出

裴曉菲介紹道,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任務尚未完成,生態環境壓力將持續增長。“具體表現為產業結構偏重、布局不合理;能源結構以煤為主, 煤炭消費仍占60%,單位面積煤炭消費強度為美國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5倍。”

image.png

12

編輯:徐冰冰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