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氣污染防治不斷強化。
針對一些地區出現的大氣污染問題,2013年,國家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提出了明確目標要求。自實施以來,各項相關措施得力,工作有效推進,大氣污染治理效果初現,全國環境空氣質量形勢總體向好。
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數和優良天數有所增加。2017年,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占29.3%,未達標的城市占70.7%;平均優良天數比例78.0%。
城市顆粒物濃度和重污染天數逐步下降。2017年,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城市(基于2015年PM2.5年平均濃度未達標的262個城市)年平均濃度4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9%。2016年全國338個城市PM2.5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0%;PM10濃度為82微克/立方米,下降5.7%;重污染天數比例為2.6%,下降0.6個百分點。第一批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的74個城市PM2.5濃度為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優良天數比例為74.2%,比2013年提高13.7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3.0%,比2013年下降5.7個百分點。
重點區域細顆粒物濃度有所改善。2016年,京津冀區域PM2.5濃度為7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3.0%;長三角區域PM2.5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下降31.3%;珠三角區域PM2.5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下降31.9%。
(三)水污染防治穩步推進。
針對我國一些地區水環境質量差、水生態受損重、環境隱患多等問題,2012年,國家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切實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國家水安全。要求強化源頭控制,水陸統籌、河海兼顧,對江河湖海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
在重點流域方面,2012年出臺了《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重點流域總體水質由中度污染改善到輕度污染,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8個百分點。
在海洋環境方面,修訂了《海洋環境保護法》,出臺了《國家海洋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等多項規劃,印發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為科學謀劃海洋空間布局、實現“多規合一”提供了國家層面的管理依據。
地表水水質總體情況得到改善。Ⅰ類、Ⅱ類水占比大幅提高,Ⅴ類、劣Ⅴ類水占比逐步下降。2016年,全國23.5萬千米的河流水質狀況評價結果顯示,全年Ⅰ類水河長占評價河長的6.5%,Ⅱ類水河長占48.3%,Ⅲ類水河長占22.1%,Ⅳ類水河長占9.6%,Ⅴ類水河長占3.7%,劣Ⅴ類水河長占9.8%。2000年,全國11.4萬千米的河流水質狀況評價結果顯示,全年Ⅰ類水河長占評價河長的4.9%,Ⅱ類水河長占24.0%,Ⅲ類水河長占29.8%,Ⅳ類水河長占16.1%,Ⅴ類水河長占8.1%,劣Ⅴ類水河長占17.1%。
湖泊水質狀況穩中向好。2016年,全國118個主要湖泊共3.1萬平方公里水面水質評價結果顯示,全年總體水質為Ⅰ~Ⅲ類的湖泊有28個,Ⅳ~Ⅴ類湖泊69個,劣Ⅴ類湖泊21個,分別占評價湖泊總數的23.7%、58.5%和17.8%。2000年,全國重點評價湖泊24個,水質達到Ⅲ類以上的湖泊有9個,4個湖泊部分水體受到污染,11個湖泊水污染嚴重,分別占評價湖泊總數的37.5%、16.7%和45.8%。
近岸海域水質總體向好。一類海水比例逐步增加,四類及劣四類比例不斷減少。2017年,全國近岸海域417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中,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監測點占67.8%,三類海水占10.1%,四類、劣四類海水占22.1%。2001年,全國近岸海域357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中,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監測點占40.0%,三類海水占18.6%,四類、劣四類海水占41.4%。2017年與2001年相比,一、二類海水比例提高27.8個百分點,三類海水比例下降8.5個百分點,四類和劣四類海水比例下降19.3個百分點。
五、城鄉居民生活環境持續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城鎮化率大幅度提升,使更多的人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拉動消費、增加投資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隨之而來也暴露出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短板”,規劃落后制約發展等諸多問題。國家著力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優化城市資源配置,轉變農村發展方式,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一)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
2016年,城市污水處理率為93.4%,比2000年提高59.1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6.6%,提高38.4個百分點[1];城市用水普及率98.4%,提高34.5個百分點;城市燃氣普及率95.8%,提高50.4個百分點;建成區綠地率為36.4%,提高12.7個百分點;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7平方米,增長2.7倍;城市集中供熱面積73.9億平方米,增長5.7倍。
(二)農村人居環境逐步改善。
近年來,國家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著力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強農村改水改廁,加大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016年,全國建制鎮用水普及率83.9%,污水處理率52.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46.9%。全國鄉用水普及率71.9%,污水處理率11.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7.0%。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3%,比2000年提高35.5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迅速,社會各界環境保護意識明顯提高,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主動性顯著增強,環境立法和環保機制建設日趨完善,環境質量惡化趨勢得到基本控制,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初顯。同時也應看到,我國的環境事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環境保護工作仍然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堅決貫徹“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早日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建成“美麗中國”的目標。
[1]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與2001年相比,提高38.4個百分點。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