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區控制、分類指導。針對不同區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環境條件和生態功能區劃要求的差異,實施差別化保護與治理策略,劃定各級別控制區、開發區和利用區,實施生態分級控制管理。
4.防治結合、加強監管。堅持以解決突出水環境問題為抓手,環境污染預防和治理相結合,合理布局水污染防治工程,在飲用水水源保護、生態保護等方面采取預防為主的手段措施,在污染嚴重區域強化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措施,非工程領域采用空間布局和政策調控等。建立切實可行的水環境保護工作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執法。
(三)總體思路
深刻認識流域的生命屬性,科學統籌區域與流域、發展與保護、治污與治水、城鎮與農村、工程與管理“五大”關系。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從單一治污轉向綜合治理,從分散治理轉向集中控制,堅持以流域為體系,以水質改善為目標,以環境容量為基礎,以污染源治理和環境風險防控為重點,落實重大工程,點面兼顧,遠近結合,構建系統高效的水污染治理體系和水環境綜合管理體系。
(四)規劃范圍與期限
規劃范圍:本規劃范圍為武漢市行政區域所轄的江河干流、支流及湖泊等,包括長江、漢江、府河、通順河等河流及主要湖泊,涉及陸域范圍包括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東西湖區等12個行政區及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含漢南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武漢化學工業區和武漢新港等5個功能區。
規劃時限:規劃基準年為2016年,規劃期限分為近期和遠期兩個階段,近期為2020年,遠期為2035年,其中近期為本規劃的重點階段。
二、形勢與挑戰
(一)“十二五”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成效
水環境質量總體穩定。2015年,主要湖庫、河流斷面水質達到環境功能區要求的比率分別為43.5%和69.0%,比2010年分別提高14.4%和1.5%,湖庫水質達標率與“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的72.0%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城市和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
水污染物減排成效顯著。中心城區新增污水處理能力60萬噸/日,達到228.5萬噸/日,化學需氧量(COD)削減8.5萬噸,污染減排效率顯著提高;污水收集管網達到1900千米,比“十一五”期末增加55.0%;污泥處理處置從無至有,處理能力達到1000噸/日,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5.0%以上;2015年,中心城區和新城區城關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提高至93.8%和70.0%,全市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較2010年下降20.8%、15.4%,超額完成了湖北省下達的“十二五”減排目標(7.4%和9.7%);農村地區開展生活污水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到56.3%;生活垃圾全面實現“村收集、鄉轉運、市(區)處理”,農村地區“臟、亂、差”現象明顯改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保持在88.7%以上,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提高至100.0%。
環境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大力推進環境監測和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完善監測指標體系,持續加大環境監察執法力度;開展全市重金屬排放企業情況調查;全面提升危險廢棄物申報登記執行率;實現全市70%放射源24小時實時監管和7000多個基站信息實時查詢。
環境管理法規制度體系逐步健全。頒布出臺了《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武漢市城市綜合管理條例》、《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武漢市環境保護管理職責規定》、《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武漢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及考核辦法》、《武漢市湖泊整治管理辦法》、《武漢市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武漢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辦法》、《武漢市山體保護辦法》等文件,制定并實施了湖泊保護目標責任制等多項管理制度。
(二)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水環境形勢依然嚴峻。2016年,全市河流水質達標率為86.2%,基本消除劣Ⅴ類河流。長江、漢江水質總體較好,但主要污染物濃度有所升高;河流枯水期水質仍然較差,29個常規監測斷面中有14個斷面存在超標現象,占比48.3%;湖泊水質總體較差,64個已劃定功能區類別的湖泊中,僅有24個達到相應水質標準,占比37.5%;全市89個重點湖泊中,29個湖泊水質劣于Ⅴ類,占比32.6%,75個湖泊呈現富營養化狀態,占比84.3%。湖庫濕地水域面積有所縮減,中心城區湖泊污染嚴重,新城區斧頭湖、魯湖、梁子湖等水質逐年下降。
“微容量、重負荷”問題突出。武漢市河流水資源豐富,湖泊數量眾多,但水環境保護目標要求較高,湖泊水生態破壞態勢嚴峻,導致武漢市水環境容量較低。如具備水質要求的98個湖泊中,Ⅲ類以上水質目標要求的湖泊51個,占比超過52.0%;此外武漢市現有湖泊水面面積2117.6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約1/4,但較上世紀90年代減少154.6平方公里。據分析,武漢市COD、氨氮和總磷的近期理想水環境容量分別為39.7萬噸/年、1.8萬噸/年和0.23萬噸/年,為保障河流和湖庫水質穩定達標,COD、氨氮、總磷應分別較2016年削減6.1%、47.4%和68.3%以上,整體上污染物削減壓力較大。
結構性和區域性污染特征凸顯。經濟結構偏重,汽車、電子、石化三大支柱產業仍將占據突出位置,由此產生的環境壓力及風險仍處于持續增大期;飲料加工、金屬鑄造等特色行業環境效益較差,飲料加工、肉制品加工及制糖等行業生產總值占GDP比例低于1%,但廢水排放量占全市總排放量的34%左右。產業空間布局亟待優化,武漢化工新區、經濟開發區等工業污染物排放較大的區域分布在長江武漢段沿岸,沿江企業和市政排污口與飲用水水源地犬牙交錯,水環境風險隱患突出;府河匯水區范圍內分布大量的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遠超府河水環境承載能力,導致府河水質嚴重惡化。
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污水收集系統不完善,污水管網雨水混流、滲漏現象比較普遍。2016年全市運行的26座污水處理廠進水COD平均濃度為164毫克/升(mg/L),氨氮進水平均濃度為16.0 mg/L,遠低于城市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進口設計濃度(COD和氨氮分別為280-350 mg/L和25-35 mg/L),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實際污染負荷削減率僅為60.2%。全市16家污水處理廠出水排放濃度未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新城區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進度緩慢、運行效率較低,其中黃金口污水廠、豹澥污水處理廠負荷率分別僅為54.6%、18.3%,新城區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干物質量僅占排放量的53.2%,處理效率總體偏低。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