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記者
路透社記者:近期有很多地方出臺文件引導本地區的工業企業向沿海和其他區域搬遷,您認為現在企業搬遷是否是治理區域污染的有效途徑?另外現在也有一些聲音在討論環評的監管水平是不均衡的,這樣是不是會讓企業鉆空子。另外,各地要在2019年完成“三線一單”編制,在2020年全面實施,地方文件顯示這些企業要在2020年之前完成搬遷,請問這能否做好銜接?謝謝。
崔書紅:感謝您。這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污染防治攻堅戰當中,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像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污染物排放量太大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強度高出全國的3-5倍,導致治理難度非常大。
企業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搬遷,是優化布局的一個選項。企業往哪里搬遷才合理,這就涉及到前面我提到的“三線一單”。“三線一單”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道屏障,企業落地要滿足三線的要求,生態保護紅線絕對不能突破;可能影響環境質量底線的項目,如果沒有有效的環保措施作為前提,也不能通過環境準入;超過環境資源承載力,與資源利用上線不符的項目同樣不能落地。“一單”會把這些問題規定清楚。
記者朋友提到,“三線一單”2019年才能基本完成,這段時間怎么辦呢?其實“三線”并不是一個新生的事物。生態保護紅線,今年就要全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保護的主要區域是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等法定的保護區域,這些區域都是明確的,不是一個憑空的東西,嚴格執行管控要求是有依據的。環境質量底線,是結合現行的總量控制制度,根據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來確定的,生態環境部門已經實施了多年。資源開發利用上線,與相關管理部門關于水資源開發、土地資源利用、能源消耗的總量、強度、效率等要求也是銜接的。這次“三線一單”的編制,更多的是要細化空間管控單元,把三線的要求進一步集成、細化、明確出來。因此,“三線一單”工作一邊推進,一邊落實,一邊實施,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搬遷企業仍然要嚴格守法,依法開展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未通過環評審批的不得開工建設。各地、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在項目審批中也會嚴把準入關,實行“三掛鉤”;在項目通過環評后,用大數據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結合“雙隨機一公開”等監管機制,及時發現、查處環評違法違規行為,切實防范一些公眾擔心的污染轉移。
第二個問題,也是很現實的。關鍵是要讓各地、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都能接的住、管的好,核心就是在“放管服”下功夫。首先,要給地方減負,盡量減少審批事項。去年以來,我們兩次修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主要是把一些原來要求編制報告書的調整為編制報告表,把一些編制報告表的調整為填報登記表實施網上備案,給地方減負,讓地方抽出時間和精力來做好疑難復雜的項目的審批把關,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第二,要加強環評審批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為進一步規范環評審批尺度,我們已經印發了20個行業建設項目環評文件的審批原則或準入條件,制定了23個行業的建設項目重大變動界定清單,為各級環評審批人員明確管理和技術要求,使全國環評審批做到一把尺子準入。
第三,強化環評管理培訓和指導。我們更新了環評管理手冊,共享給全國的環評管理人員。加大了環評管理人員培訓力度,部里每年要舉辦7-9期環評管理人員培訓班,培訓學員上千人,涵蓋了省、市、縣生態環境部門一線環評工作人員。特別是針對新入職的同志,設置了專門的培訓課程,部里的司處長和業務骨干都要求參與培訓授課,手把手地教,提高他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加強對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環評審批的監督。推進全國環評審批信息聯網報送,目前已經實現省、市、縣級環評審批信息的實時報送。根據系統數據,開展了常態化的環評文件技術復核,2017年生態環境部抽查了全國200余家環評機構的470多份環評文件,今年上半年又開展了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環評文件技術復核工作,發現了一批質量較差的環評文件,將依法依規對相關環評機構予以處罰并公開曝光,對一些在審批過程中把關不嚴的,我們及時指出,加以防范。
澎湃新聞記者
澎湃新聞記者:有輿論質疑,地方為應對環保督查存在“一刀切”的現象,無論企業是否符合環保要求一律關停,請問您對此怎么看?
劉友賓:在環境執法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依法辦事。要堅持分類整改,對于具有合法手續且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企業,不得采取集中停產整治措施;對于具有合法手續,但沒有達到生態環保要求的企業,應根據具體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對于沒有合法手續,且達不到生態環保要求的企業,依法依規查處。即便是對污染較重的企業,我們也會提出整改意見,給出整改時限,只有對那些確實治理無望,甚至拒不整改的企業,才會依法堅決予以關停。
針對去年中央環保督察期間個別地方出現的“一刀切”有關情況,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專門研究制定《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對被督察省(市、區)提出明確要求,堅決杜絕平時不作為、臨時亂作為的情況發生。今年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也特別強調,要堅持分類施策、實施差別化管理,嚴禁“一刀切”行為。李干杰部長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視頻會議上,再次強調指出,“一刀切”行為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重要表現形式,既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也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必須堅決反對,嚴格禁止。要加強對生態環保“一刀切”問題的查處力度,對不作為、亂作為現象,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肅問責。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