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
中新社記者:當前,有觀點認為環保加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發展。請問您怎么看?
崔書紅: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很熱,隔一段時間就有媒體提問。
此前,李干杰部長作過明確回應,環境保護并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去年我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就這個問題回答過,當時舉了兩個現場調研的例子,一個是河北邢臺,一個是山東濟寧,談了這些地方在“散亂污”治理過程中怎么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在加強環境保護的情況下,實現了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三贏的局面。最近我又把兩個市的情況調度了一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邢臺指標增速創了近年以來的最好位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持續增長;濟寧也保持了平穩的增長,高技術和裝備制造等產業增長勢頭良好,新舊動能轉換有序推進。另外,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經濟社會發展數據,我就不重復了,也表明整個經濟面是好的,沒有跡象表明環保加嚴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借這個機會,我向大家介紹一下環評是怎么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關系的。從環評的角度看,在保護的前提下發展,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就是要建立基于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游戲規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兩山論”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建立這種“游戲規則”的根本遵循。經過多年的實踐,環評制度在建立“游戲規則”上做出了有益探索,積累了一些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經驗。
一是開展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探索建立環境空間管理體系。大家知道,我們國家的很多環境問題,布局不合理、結構偏重是重要原因之一。從環評的角度來說,就要通過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空間布局的優化,具體就是編制“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用“線”管住空間布局,逐步解決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的問題;用“單”規范發展行為,為盲目、粗放型、破壞性發展亮紅燈,為滿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優質產能項目環評審批開綠燈。這項工作我們正在穩步推進,今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加青海省,要初步完成“三線一單”的編制,其余的19個省(市、區)今年要啟動,明年要基本完成,2020年“三線一單”要全面實施應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明確要求,省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快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制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在地方立法、政策制定、規劃編制、執法監管中不得變通突破、降低標準,不符合不銜接不適應的于2020年年底前完成調整。
二是對新建項目環境準入實行“三掛鉤”。環評制度不能說不嚴格,但是一些地方區域性環境影響逐步積累、顯現,所以我們要求實行新建項目環評審批與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掛鉤,項目建成后區域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這就會對項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產生約束。要與規劃環評掛鉤,新建項目環評必須以規劃環評審查意見為重要依據。要與區域同類項目環境管理水平掛鉤,要以新帶老,推動解決已有項目的環境問題。比如去年我們審批某煉化項目時,與區域范圍內39個已建項目的淘汰、關停、提標改造等關聯,平均每年可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5062噸、7025噸、1809噸和6184噸,確保該項目投產后區域環境質量不惡化。十八大以來,通過環評審批累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約44萬噸、46.5萬噸和19.5萬噸。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助推經濟發展。我剛開始已經介紹過,就不再重復了。
四是創新機制體制,加速今年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推進盡早開工建設。首先,采取的是“提前介入、主動對接”。我們主動與有關部委和各省生態環境部門對接,建立今年擬開工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清單,逐一對接環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研究提出解決對策建議。其次,“開辟綠色通道,壓縮環評審批時間”。重大建設項目做到即到即受理,即轉辦即評估,評估和審查同步推進。一些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甚至在受理前即組織專家進行了現場踏勘。生態環境部對重大水利工程、鐵路工程等民生、基礎設施項目環評的審批時間,已較法定審批時限壓縮近50%,最新一個鐵路項目,我們審批時間是24天,北京到雄安新區高鐵項目審批時間更短。第三,“加強指導,服務下沉”。主動指導督促建設單位在可研階段啟動環評文件的編制,及時對他們在建設項目環評文件編制中的問題答疑解惑,壓縮環評文件報審時間。
五是發揮環評的倒逼機制,加速落后產能和高排放項目的退出。最近,我們對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進行了梳理,對其中77項相關任務落實了環評措施,通過禁止、限制或加快審批等措施,構筑牢固的防御體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今天上午,李干杰部長就這個問題專門強調,堅決反對“一刀切”,對于合法合規的企業不能采取停產的措施,對有問題的要制定限期整改,不能層層加碼,層層提速。上午的會議開到了最基層,全國16000多人參加了視頻會。同時,李部長也明確指出對手續不全,又沒有任何環保設施,污染嚴重的“散亂污”企業要堅決予以整治,一定要扭轉“劣幣”驅除“良幣”的問題。
財經雜志記者
財經雜志記者:環保產業是我國的戰略性新型產業之一,有關方面認為環保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補貼,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如何?主要面臨哪些問題?下一步有哪些舉措?
汪鍵:非常感謝你的提問。應該說近年來我國環保產業發展速度相當快。這有一組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我國環保產業年均增速約為26.9%,2016年環保產業的銷售收入是1.15萬億元,較上年增長約19.8%,成為我國一個“萬億級”的產業。2017年環保產業的銷售收入1.35萬億元,比2016年增加了17.4%,呈兩位數的增長,今年上半年銷售同比又增加了18%。中國環保產業的增速遠遠高于國民經濟的增速和一般工業行業的增速。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呈現幾個特點。第一,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環保產業整體水平在大幅度提升。第二,技術不斷進步,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加強。第三,環保企業市場化的機制已經初步建立。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