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結構自然
對河道整體結構的調整要回歸自然,宜寬則寬,宜彎則彎,恢復淺灘和深塘,修復河邊濕地。
4.5恢復生態系統
在不同河段內放養水生動物和微生物,種植水生植物,以分解吸收水體中的營養液,達到凈化水體的功能;對沿線的污水口截流分流,使污水雨水分流,杜絕污水入河[2]。
5 設計目標
目標打造韓城“金名片”之“百里畫廊”,即打造“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5A風景走廊[3]。
景觀打造時,利用澽水河沿岸的山水資源,結合區域文化,打造防洪安瀾、景色宜人、文化豐富的生態景觀河道,提升澽水河的生態效益,改善韓城古城至司馬遷祠段生態環境,為韓城市創造優美的旅游投資環境。并致力于喚起都市人群對自然鄉土的回憶,展示土地的生產功能,重建都市人與土地的聯系,恢復自然的自我修復系統。建成具有水體凈化、雨洪調蓄、生物生產、生物多樣性保育等綜合生態服務功能的河濱公園。
6 詳細設計
6.1總體規劃
澽水河在做總體規劃時采用了“一帶兩核三廊四湖五園”的結構,即:
一帶:澽水河生態休閑帶
兩核:古城景區和司馬遷景區
三廊:西線交通廊道、東線旅游廊道、塬上風景廊道
四湖:鐘靈湖、龍泉湖、富春湖、司馬湖
五園:民俗文化園、農耕文化園、澽水主題樂園、史記文化園、黃河濕地園
在總規的結構上,本設計在澽水河沿岸從毓秀橋自北向南共設計了十二景十二園。
6.2十二景——以文化為脈絡
6.2.1化龍舫
化龍舫依托古城、古橋、老牌坊為古城風貌元素,設計利用了豐富多層級的親水平臺和臨水商業建筑,打造濱水風貌老街。臨水商業建筑設計了龍舟造型的畫舫船作為商業點睛之筆,營造了古城古韻濃郁,熱鬧繁茂的古城老街景觀(圖3)。
圖3 化龍舫效果圖
6.2.2廊橋溪唱
本節點所在位置水面落差10米,故設計兩道疊水瀑,并在疊瀑上設計廊橋,連接東西兩側商業街,同時于川流不息的水面兩側設計了親水長橋,意圖走在長橋上傾聽河水的脈動,感受澽水母親河的溫馨(圖4)。
圖4 廊橋溪唱效果圖
6.2.3古城碼頭
本節點位于北段商業街之南,廊橋溪唱、龍灣沙灘之間,設計布局上分為兩個部分:古航運紀念館和游客服務中心。紀念館主要以參觀陳列物件為主,服務中心包括售票處、休閑廣場和游船碼頭,該碼頭是北部游船的起點位置(圖5)。
圖5 古城碼頭效果圖
6.2.4燈塔夜泊
此處用地為半島式,借助文星塔,形成一條虛實相間的軸線。全園可分為三個主題內容:①屹立在軸線中央的燈塔廣場,燈塔作為制高點,俯瞰全景。②南側龍泉小院,體現龍泉橋與燈塔的歷史典故。③夜泊湖岸的鄰水商業、碼頭、生態停車場等,解決了園區內主要的功能需求(圖6)。
圖6 燈塔夜泊效果圖
6.2.5龍灣沙灘
依托澽水河轉彎處沉積的灘涂設計集休閑、娛樂、觀賞為一體的多功能沙灘,交通便利,景色秀麗,與遠處燈塔遙相呼應,是市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圖7)。
圖7 龍灣沙灘實景圖(在建)
6.2.6魚躍化龍
據《三秦記》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后燒其尾,遂化為龍矣。”本節點提取“鯉魚跳龍門”故事中元素,抽象出龍、魚結合地形和植物營造魚躍畫龍的大地以藝術和十里花海的意境(圖8)。
圖8 魚躍化龍效果圖
6.2.7百鳥森林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