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市位于陜西東部黃河西岸,被稱為母親河澽水河流經境內孕育了這方土地和人民。母親河澽水河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史圣太史公司馬遷的故鄉。遵循“城市雙修”的理念,以修復澽水河生態為根本,融入韓城歷史文化,對澽水河兩岸進行景觀設計。
1 澽水河概述
韓城古稱“龍門”、“夏陽”、“少梁”,有史料記載,古有“馬公千丈渠 ”之美譽,也有“澽谷水,出夏陽縣西北梁山,東南流注河。”(《水經注》酈道元)之記載。
澽水河是韓城市境內直接入黃河的最大支流,是韓城“母親河”,同時也是連接韓城古城與司馬遷文化景區的紐帶。目前,韓城市計劃對澽水河11.9公里河段進行綜合治理,將防洪工程建設與水系生態景觀相結合,建成長2公里的瀑布景區和9.9公里的游船通航區。
設計范圍始于北端韓城老城區毓秀橋,至南端入黃口,河道兩側各70米,長度約11.8千米,川道南、北兩側為黃土臺塬區,下游為芝水、澽河和黃河三河交匯濕地。本次設計面積約為 308.3 公頃。設計以韓城古城為核心載體, 以司馬遷祠和黨家村為亮點景區,結合澽水河沿線濕地、村落、農業園區、郊野公園等資源的保護開發,以及象山景區、黃河濕地公園、塬上各寨塔公園、鐵路帶狀公園等其他景區的建設,形成“一核雙點一線多片”的旅游發展格局(圖1)。
圖1 澽水河生態綠廊設計總平面
2 澽水河原場地主要存在問題
2.1澽河河道面貌差,河道景觀功能缺失
澽水河城區段現狀建設河道灘面荒草叢生,生活及建筑垃圾隨處可見,加之圍墾耕作等,河道面貌較差,景觀功能嚴重缺失。城區段現有的兩處水面工程,上游工程現狀完好,下游工程存在嚴重的側向滲漏問題,不能蓄水。澽水河北接韓城古城,南連司馬遷墓祠,兩處景點都是國家著名的旅游景區,澽水河如一條紐帶,串連起兩處景觀。在韓城市加快城市發展的今天,對河流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2旅游觀光交通建設滯后
目前,由韓城古城至司馬遷祠景區主要交通道路為108國道,交通擁擠。澽水河綜合治理后,堤頂作為觀光旅游通道條件優越,可結合河道開挖土,對右堤進行拓寬、景觀改造,與現有司馬遷祠專用旅游公路相連,實現從古城到司馬遷祠的旅游觀光通道建設。
2.3澽河缺少系統的綜合治理
由于缺少受資金等多方面因素制約,目前澽水河治理仍以以往單一的防洪工程建設為主,高聳的堤防、生硬的護坡都難以與河道自然環境相協調。為了發掘澽水河的旅游魅力,迫切的要求從人水和諧的理念出發,對澽水河兩岸進行系統的綜合治理,真正將澽水河打造成生態、環保、文化的魅力之河。
3 解決策略
3.1當地的基本要求
澽水河北澗村至龍泉寺段堤防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加固,龍泉寺至澽水河入黃口堤防防洪標準按20年一遇加固,其他河段按照10年一遇加固;芝水河呂莊村至河口段堤防防洪標準按20年一遇加固,其他河段河堤按10年一遇加固;鑿開河、盤河、白礬河及其他河流堤防防洪標準按5~10年一遇加固。
3.2打造人文景觀
以澽水河為景觀主軸,點、線、面相結合,根據澽水的文化歷史,結合周邊環境,打造富有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組圖2)。一個融土塬自然景觀、古村落與歷史古跡交相呼應的景觀走廊,溶山水之靈氣于一方,匯自然與人文為一體綠色河濱生態公園[1]。
組圖2 打造人文景觀
3.3 添加觀光設施
配備完善的配套服務系統,有20~10米寬的一級觀光車道,且滿足自行車通行需求;3米寬二級觀光游線,滿足主要人流行徑的綠色健身環道;2.5~1.2米寬的林間、灘涂濕地游線;以及特色游線——水上交通(畫舫、搖櫓船等)。
3.4 針對性的河道治理
從三維空間考慮,統籌分析整個河道的上下游、兩岸,由河底至堤岸進行多層次立體修復,將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優化的與河流各要素恢復相結合,統籌考慮沿岸的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水資源利用等多方面的整體要求。以恢復自然生態為前提,打造適應河水運動過程的生態景觀格局。運用自然濕地機理,和先進的景觀生態修復技術手段,恢復原有的自然地貌,形成具有蟲鳴鳥叫,適宜鳥類棲居的濕地景觀,修復生物多樣性植物群落系統。
4 以生態修復主的設計原則
4.1保護為主
在不破壞原坡面的情況下進行生態修復。
4.2抗性強植物優先
對河堤及灘面進行修復時,應選擇快速覆蓋,根系發達、抗沖刷能力強,適應本地區的喬、灌、草植被系統。
4.3重點考慮消落帶
岸坡消落帶的生態修復應考慮到防水浪沖刷及魚巢設置的功能,同時對消落帶植物的選擇要重點考慮。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