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立長效機制。鼓勵有條件地區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合理確定繳費標準,促進長效運營。完善財政補貼制度,對積極性高、效果明顯的村莊和農戶實行重點獎補。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審批手續,簡化工程招投標程序,降低整治成本。
三、分步實施意見
按照先規劃后實施、先易后難、先點后面的原則,有序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一)編制落實方案
各市、縣要在摸清底數基礎上,圍繞鞏固已有、查漏補缺、提升重點、消滅空白的目標,集中力量解決農村人居環境急需問題,不搞生搬硬套,杜絕形象工程。要對照本方案抓緊編制本市、縣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建設項目、資金籌措、考核驗收等具體內容。省、市相關部門要按照分工,制定專項實施方案,出臺相應規范和標準,加強對縣(市、區)工作指導。2018年6月底前,各市、縣要完成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并報省委農辦、省發改委、省住建廳、省環保廳備核。
(二)堅持示范先行
按照示范先行、加速擴面、分步實施、分類推進的原則,開展不同類型典型示范。一是整縣典型示范。選擇2-3個縣(市、區)列為國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縣,為全省整治工作總體推進提供全方位的示范樣板。二是專項典型示范。可根據專項整治任務需要,選擇一定數量的示范縣進行整縣推進。各縣(市、區)自行選擇一定規模的鄉鎮和行政村開展專項示范,推動整治效果落實。
(三)穩步推進整治
2018年,省直有關部門要完成專項實施方案和相關規范、標準的制定。各縣(市)要完成各類試點示范確定,推進示范項目建設,總結積累經驗。2019年,及時跟進各類試點示范項目實施效果,集中推廣成熟模式和做法,全面展開整治工作。2020年,六項整治任務基本完成,整治目標基本實現。有條件的地區可根據財力和工作實際,加快進度,提升整治水平。
四、村民主體作用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廣泛動員農民參與農村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增強獲得感、幸福感。
(一)強化農村基層組織領導
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引導黨員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任務中發揮帶頭帶動作用。充分運用農村“一事一議”民主決策機制,實行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依法盤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空閑農房及宅基地等方式,多渠道籌集人居環境整治資金。鼓勵成立農村環保合作社,發動和組織村民積極出資、投工投勞,依靠群眾力量和集體智慧建設美麗家園。
(二)完善村規民約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發揮村民評議會等群眾德治組織作用,通過群眾評議、老黨員老干部監督等方式,褒揚鄉村新風,糾正不良陋習。建立農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改善人居環境的獎懲機制,將參與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推進移風易俗、培養良好習慣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明確庭院內部和門前屋后環境衛生由農戶包干、村內公共空間整治以集體經濟組織或全體村民共同投工投勞解決等責任義務。
(三)提高村民文明素養
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使整潔、優美的人居環境成為農民的內心需要。注意發揮婦女作用,帶動全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自覺維護庭院環境。建立留守婦女、中小學生和團員青年志愿服務組織,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志愿服務活動,營造友愛互助的良好風尚。扎實開展文明村莊、文明農戶、道德模范創建和身邊好人好事評選活動,以先進典型引領和弘揚傳統美德,不斷凝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正能量。
五、強化政策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長效投入機制,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按照資金投入渠道,各部門要加大國家整治資金和相關專項資金爭取力度。省市縣三級財政要整合設立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資金,列入年度預算。農村衛生、旅游、垃圾處理、種養規模一體化、秸稈治理、土壤肥力建設、環境連片治理、危房改造等專項資金,要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約束性任務相結合并重點傾斜。統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所獲土地增值收益和村莊整治增加耕地獲得的占補平衡指標收益,統籌安排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大省、市財政支持,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以工代賑等多種方式,重點用于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廁所改造和村莊亮化、道路硬化等村容環境整治項目獎補。縣級要統籌安排建設和運維資金,合理列支運營維護預算或有效利用政府債券,補充運維資金缺口,確保整治項目長效運行。
(二)拓寬金融支持渠道
支持金融機構加大中長期低息信貸投放力度,采取PPP等方式,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建設。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鄉村旅游開發項目的金融扶持。支持收益較好、實行市場化運作的農村基礎設施重點項目開展股權和債權融資試點。積極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建設農村人居環境設施。
(三)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積極篩選符合條件的整治項目納入PPP項目庫,通過推介會、媒體網絡等平臺向社會推介。省市縣政府在項目安排上優先支持、申報國家示范并落實獎補資金,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垃圾治理、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引導有條件的地區將農村環境基礎設施與特色產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同步開展,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人居環境改善互促互進。引導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個人通過捐資捐物、結對幫扶、志愿援助等形式,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設施建設。倡導新鄉賢文化,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