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強化水環境系統治理。全面治理河湖“三亂”,消除黑臭水體,清除河湖污染底泥,遏制湖庫富營養化,改善濱河湖空間環境質量,滿足河湖水功能區要求。
12.全面治理黑臭水體。從2018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全面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到2020年,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實現水體無異味、水質有效提升、濱水空間綠化美化、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公眾滿意度顯著提高。(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環境保護局、市農委等)
13.全面治理河湖“三亂”。清理亂占亂建,全面清理河道管理范圍內違法違章設施、廢棄物,恢復河湖行蓄水空間;打擊亂墾亂種,全面清理堤防灘地種植、養殖等違規違法生產活動,構成刑事犯罪的,堅決依法查處;嚴懲亂排亂倒,重點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調水水源保護區及其輸水干線、區域供水水源地及其輸水通道、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水域進行排污口整治,打擊偷排污水、亂倒垃圾等非法行為。(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公安局、市環境保護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委、省駱馬湖漁管會、省洪澤湖漁管會、江蘇省駱運水利工程管理處、沂沭泗管理局駱馬湖局等)
14.全面治理底泥內源污染。根據河湖底泥不同污染類型,采取生態清淤、干河清淤等適宜方式,清除污染底泥,減少河湖內源負荷。到2020年,全市城鄉黑臭河道全部疏浚一遍;健全農村河道輪浚機制,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農村生態河網,每年完成農村河道疏浚土方1500萬立方米;妥善處置河道淤泥,嚴防二次污染,提升淤泥資源化利用水平。(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委等)
15.全面治理湖庫富營養化。實施總磷總氮總量控制,對湖泊水庫匯水區范圍內涉及氮磷排放的園區、行業、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和嚴格監管,禁止使用含磷洗滌用品;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質負荷,強化水草及藻類打撈、生態清淤、生物凈化等措施,降低湖泊富營養化指數;加強調水引流,重點加強洪澤湖、駱馬湖、中運河、淮沭河、徐洪河等流域河湖引水、調水力度,對古黃河、西民便河、清水河等城區主要景觀河道進行定期生態補水、換水,開展重點河道特征水位調研,優化河湖水量調度方案,加強重點水利工程科學調度,充分利用水資源,改善水體水動力條件,提高水體自凈能力,改善水質。(牽頭單位:市環境保護局、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農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駱馬湖洪澤湖湖區管理辦公室等)
(五)強化水生態修復治理。堅持水林田湖系統治理,通過溝通水系、涵養水源、退圩還湖、保護濕地等措施,修復河湖生態,維護河湖健康生命。
16.實施水系連通。按照引得進、流得動、蓄得住、排得出的要求,完善多源互補、蓄泄兼籌的河湖連通體系,實現跨流域、跨區域互連互通;打通水系連通最后“一公里”,消除斷頭河、死湖,逐步恢復坑塘、河湖、濕地等各類水體的自然連通。(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等)
17.推進退圩還湖工程。重點推進洪澤湖、駱馬湖退圩還湖工程,繼續實施洪澤湖退圩還湖工程。到2020年,恢復湖泊水域面積不少于30平方公里;實施退漁還湖工程,全市主要湖泊漁業養殖面積壓縮到10萬畝以內。(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環境保護局、市農委、省駱馬湖漁管會、省洪澤湖漁管會等)
18.推進兩湖生態保護示范建設。配合省開展洪澤湖、駱馬湖自然資源調查,加快實施保護規劃,劃定紅線保護范圍,明確功能分區與定位;開展水生態系統修復,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湖泊調蓄洪水、涵養水源、凈化環境功能;建設兩湖與骨干河網沿湖沿河生態林帶,構建河湖相連、活水長流、水林田湖相依的生態大廊道,共同形成江淮生態安全屏障;積極推進駱馬湖宿遷大控制三角區退田還湖生態建設工程。(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環境保護局、市林業局、市駱馬湖洪澤湖湖區管理辦公室、省駱馬湖漁管會、省洪澤湖漁管會等)
19.創建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加強泗洪縣、市湖濱新區等山丘區小流域生態治理,涵養水源,提升水庫水質。通過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實施河濱帶建設、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推廣科學施肥、施藥等有機種植、生態養殖技術,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強平原地區生態綜合整治。以農業生態系統、溝渠生態系統、林草生態系統建設為重點,提升平原清潔產流、自我凈化等能力。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不少于15平方公里。到2020年,全市創建4條省級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加強濕地、湖蕩保護與修復。開展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建設,修復洪澤湖、駱馬湖、天崗湖等生態區位特別重要或受嚴重破壞的自然濕地,發揮河湖生態緩沖帶功能。(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委、市林業局、省駱馬湖漁管會、省洪澤湖漁管會等)
20.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修復生境,通過人工干預、生物調控、自然恢復等多種措施,修復水生生物棲息地,打通魚類回游通道,豐富生物多樣性,增殖放流,認真貫徹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加大駱馬湖、洪澤湖等重點水域珍稀物種和重要經濟魚類的放流力度;加強水生生物保護區建設,堅持在重要河流、湖泊等漁業水域實施禁漁期制度,重點加強瀕危物種搶救性保護,推進河湖水生生物保護區禁捕工作,降低捕撈強度,緩解漁業資源衰退趨勢。(牽頭單位:省駱馬湖漁管會、省洪澤湖漁管會、市農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市林業局等)
(六)強化水文化特色建設。保護挖掘河湖文化和景觀資源,大力傳承歷史水文化,持續創新現代水文化,不斷弘揚優秀水文化,充分彰顯特色水文化,豐富河湖文化內涵,形成“愛水、惜水、護水”的良好社會風尚。
21.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中心城市規劃,處理好大運河保護與城市建設、水利建設的關系。嚴格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標準,加大對中運河的本體及周邊河湖整治力度,保護駱馬湖、黃河故道、六塘河等水景觀環境,提升生態與文化建設標準,加強運河沿線水生態環境建設。深入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全面保護和展示運河沿線核心遺產及相關遺跡,建設一批運河沿線的歷史文化景觀。開辟運河沿線旅游線路及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努力把大運河建設成為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品味的文化長廊、高效益的經濟長廊。(牽頭單位:市規劃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旅游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等)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