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生態河湖行動計劃(2018-2020年)》于近日印發,根據方案,到2020年,全面清理河湖亂占亂建、亂墾亂種、亂排亂倒,恢復水域面積30平方公里,城市水域面積率不下降;全市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28%、23%,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0以上;重點河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2%以上,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市考以上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達到75%以上,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流域防洪達到50-100年一遇標準,區域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標準,城市防洪及排水基本達到國家規定標準,農村治澇達到5-10年一遇標準;主要河湖生態評價優良達到70%以上。
全文如下:
宿遷市生態河湖行動計劃
(2018-2020年)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河湖是水資源的載體,生態河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內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強調,蘇北地區要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在蘇北發展座談會上,省委、省政府提出“1+3”功能區戰略,并把宿遷作為生態經濟區試點,強調要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宿遷地處淮、沂沭泗水系下游,水系發達,是著名的酒都花鄉。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河湖水域侵占、環境雜亂、水質污染、生態退化、功能衰減等問題日益凸顯。實施生態河湖行動,對于推動宿遷經濟轉型發展、建設美麗宿遷,全面推行河長制、解決宿遷復雜水問題,具有迫切需求和重大意義。為加強全市生態河湖建設,制定該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方針,堅持生態立市發展戰略,緊緊圍繞生態經濟示范區和“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以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為契機,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改革創新,通過實施水安全保障、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行動,全面落實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努力打造“潔凈流動之水、美麗生態之水、文化智慧之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強富美高”新宿遷提供有力支撐和基礎保障。
(二)基本原則。
1.生態優先,引領發展。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正確處理河湖管理保護與開發利用關系,注重河湖生態修復與休養生息,維護良好生態,提升河湖功能,發揮綜合效益。
2.河長主導,合力推進。充分依托河長制組織體系,將生態河湖行動納入河長工作重要內容,明確部門職責,落實分級責任,細化目標考核,引導全民參與,形成工作合力。
3.因河施策,統籌治理。針對不同流域、區域河湖特點,統籌城鎮與鄉村、陸域與水域,統籌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推進水林田湖系統治理。
4.改革創新,提升水平。完善河湖分級管理、管養分離、精準管理制度,以及資源權屬管理、投融資多元化機制,提升河湖管理保護水平。
(三)主要目標。通過全面推進生態河湖行動,到2020年,全面清理河湖亂占亂建、亂墾亂種、亂排亂倒,恢復水域面積30平方公里,城市水域面積率不下降;全市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28%、23%,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0以上;重點河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2%以上,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市考以上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達到75%以上,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流域防洪達到50-100年一遇標準,區域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標準,城市防洪及排水基本達到國家規定標準,農村治澇達到5-10年一遇標準;主要河湖生態評價優良達到70%以上。
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到2030年左右,全市重點水功能區水質全面達標,V類水體全面消除,河湖生態全面修復,防洪除澇全面達標,供水安全全面保障,精準管護全面覆蓋,實現“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永續利用、水環境整潔優美、水生態系統健康、水文化傳承弘揚”的目標,展現河清湖秀、生態公園的美麗景象。
二、重點任務
(一)強化水安全綜合保障。基本建成標準較高、協調配套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優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資源保障體系,有效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大洪水和最嚴重干旱,保障防洪與供水安全,維護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
1.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持續推動流域治理,加快黃墩湖滯洪區調整與建設,實施重點平原洼地治理,鞏固提高防洪標準;強力推進區域治理,加快構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備、標準較高的區域骨干河網,完成黃河故道治理,實施中運河、六塘河、柴南河、柴米河等工程,提升區域綜合保障能力;著力加強城市防洪,構建“外圍防洪系統、河湖蓄泄系統、排水管渠系統、源頭減排系統、超標應急系統”的城市防洪治澇工程體系,大力推進城市內部河網治理,提高內部水面率,恢復已覆蓋的河道水體。(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國土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等)
2.優化水資源調配工程體系。完善南水北調東線宿遷段工程體系,實施輸水線路完善工程、水質保護完善工程,提高蘇北地區水資源保障水平;實施丘陵崗地水源工程,加強西南崗等高亢地區水源工程建設,實施小型水庫與塘壩建設工程,提高水庫與塘壩調蓄能力,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完善高亢地區水資源保障體系;推進宿連航道配套工程,根據國家及省、市統一部署,適時啟動宿連航道配套工程,實施柴沂河擋洪閘拆建、北偏泓排污地涵拆建等工程,優化沿線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國土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局等)
3.推進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建設與保護,2018年底前,完成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和風險隱患問題整治,2020年底前,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100%。優化水源地布局,建設應急備用水源地,完善應急預案;保障城鎮供水安全,實施現有水廠深度處理改造,實現自來水廠深度處理“全覆蓋”,構建“水源達標、備用水源、深度處理、嚴密檢測、預警應急”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確保飲用水安全;提高農村居民飲水質量,按照城鄉供水一體化要求,推進區域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健全區域供水一體化運行管理機制體制,實現城鄉居民“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牽頭單位:市水務局、市環境保護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海事局等)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