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這是一件水質事故導致的公共危機事件,但仔細研究當時的社會輿論,會發現事件背后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外資水務公司在國內市場從“熱戀”到“結婚”,再到“七年之癢”的“離婚”危機,實質上是外資企業在國內熱潮之后,遭受冷遇的一個縮影。不得不承認外資在中國市場的諸多水土不服,也說明我國水務市場的一個逐步演變的格局。剖析這個典型案例,對中國水務市場的特殊性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與認知。
2016年7月,威立雅與中石化的全資子公司燕山石化簽訂了全面的水務合同,將為整個廠區提供水循環系統的全方位管理服務,合同期達25年,是威立雅進入中國工業領域最大的合同。威立雅、蘭州石化公司與中石化在2014年水質事件同為責任人,聯系在一起,不由得不讓人浮想聯翩。
這個案例同時說明外資水務公司的核心技術能力,令國內水務公司望其項背。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威立雅已經向工業廢水處理業務轉變。很少涉及政府定價權的自來水、污水處理業務。以技術為引導的高端廢水處理業務為主,核心技術優勢得以充分彰顯。獨到的技術核心,給威立雅開辟了中國水務市場的另一個通道。也正應一句中國諺語:“東方不亮,西方亮”。
更值得玩味的是:2017年4月,蘭州威立雅水務公司更名為蘭州城市供水(集團)有限公司。一個簡單的公司名稱變更,可以看到水務公司的運營,除了市場資本演繹外,是一般非比尋常的博弈。
2.看民營:以鵬鷂環保集團的西寧污水項目為例
水務投資方與政府之間的分分合合,并不局限于外資。以鵬鷂環保集團與西寧市政府之間的糾紛最為典型。政府部門以罕見的“強制接收”的形式,與企業發生沖突。
2008年,鵬鷂環保集團通過競標取得了西寧市第一和第三兩個污水處理廠的特許經營權,兩家工廠污水處理能力可以達到全西寧市的60%。但“七年之癢”的現象,未能在這家公司幸免。2014年開始,針對合作協議是出現了諸多摩擦,主要集中在污水的達標排放、污水處理費拖欠等問題。
2016年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向大會提交了4份提案,這4份提案分別是:《關于遏止環保行業惡性競爭的提案》、《關于進一步完善環保領域PPP項目支付機制的提案》、《關于完善環保產業稅收優惠政策的提案》《關于加快污染場地修復的提案》。而在《關于進一步完善環保領域PPP項目支付機制的提案》中,鵬鷂環保與西寧政府的事件被著重提到。由此可見,國內的民營資本博弈能力非同小可。
目前我們驚訝地看到,鵬鷂環保(300664)已經成功地在中國A股上市。可見,“打不死你的,讓你更強。”
3.國有資本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同樣屢見不鮮。
國有資本與當地政府之間的主要矛盾體現在:資本的逐利本質,與政府對水務基礎設施建設超前投入及財政支付能力的矛盾突出。雖不象外資、民營表現激烈,國有資本因此而退出項目運營的案例,比比皆是。投資方與政府方的矛盾是天然的。但,作為水務市場運營者,必有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政府與資本的需求不一致,各取所需時,才是真正的市場與機遇。也才真正體現博弈能力。
4. 國有、外資、民營資本互相滲透。
對于外資與國資的競爭與合作,比較典型的案例有:威立雅與首創股份、深圳水務的合作、蘇伊士參股重慶水務。國資與民營,典型的有:桑德與清華啟迪、云南水務與碧水源。國資與國資,典型的案例更是不一而足。目前由于行業的區域性特點,地方政府更似乎更偏向于國有資本的進入。無論是大公司,如首創股份與深圳水務等,還是地方公司,如杭州水務與建德、臨安水務。這在地方多數成立的水務公司多以國資與國資居多。
三、問渠哪得清如許:在資本的舞臺上,需要怎樣的角色?
熱情的資本呼喚理性的市場,理性的市場需要專業的判斷,專業的判斷需要歷史的眼光,歷史的眼光就是看到未來的洞察。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維度做一些冷思考:
1.角色之間:政府需要定位成劃漿人還是掌舵人?
環保水務,政府無疑站在舞臺的中央,政府對公用事業的把控能力,需要通過怎樣的手段?世上并無定式。縱觀國際,有以英國為代表的純私有形式運作,也有以法國為代表的純國有運作,都已經用事實證明,都可以實現監管的高效,服務的提升。從引進外資到PPP的全面開花,已經表明中國水務市場,正以開放理性的心態有序推進。這也正是國有資本再顯身手的大好時機。
2.企業之間:是搶奪蛋糕還是一起做大蛋糕?
環保水務產業鏈的PPP市場上,多數為重資產運作,投資預期的核心邏輯并不復雜。但是,面對市場釋放的體量,需要來一場由零和博弈向正和博弈的轉換。至于是零和博弈還是正和博弈,就在投資方與政府部門的一念之間。是否還存在做大蛋糕的可能?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放眼全球市場,基礎產業如何在大數據時代下,順應互聯網與物聯網的潮流,參與數據資產的業務?等等。
3. 水務公司:精準定位,做一個潛在的博弈者
以北控水務為例,在角色定位中,是全方位的。僅在融資方式上,北控水務在業內也開辟了不少先河。比如,發行綠色公司債、綠色永續債、永續中票、綠色熊貓債、綠色資產支持票據,實現資產證券化等等。
畢竟,環保水務是一個關乎國際民生的行業,它的背后,必然是多方的博弈。如何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是決策者的必修課。“一粒沙可以窺見大千世界,一粒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在以上案例中,對水務企業要著重反思三點:
(1)資本的逐利本性與政府公益性的天然沖突。首先環保水務行業,具有超前建設性。從經濟效益而言,過度超前就是一個痛點。但超前建設,是政府對公用設施建設的一個常態要求。企業如何超前地為政府做好謀劃,,正是水務企業運營管理的核心能力。而這點恰恰易被多數人忽視。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