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趙笠鈞帶領博天環境成功上市后,又完成了對上海開能環保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的并購,2017年對于趙笠鈞來講的確有著特殊的意義。博天環境也將2018年作為全面發力的重要時間節點。環境產業CEO特訓班八期,邀請到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開能環保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笠鈞,深度、立體地解析了博天環境的文化和戰略思考。這也是博天上市后,趙笠鈞首次公開深度解析博天之道。
趙笠鈞說他從不談博天的市值,是因為市值有很大的彈性,大勢好,市值就會好。因此他總強調的是企業的收入規模。一個企業的收入越多,代表其對環境治理的貢獻就越大。作為產業的擔當者,博天環境希望因為公司的努力可以讓環境改善的更好更快。
2012年環保行業內有一種說法叫做“博天現象”,這還要源于趙笠鈞2011年3月在水業戰略論壇上的發言,在2010年博天環境年收入只有2.06億的情況下,趙笠鈞向行業宣布了一個目標,到2020年博天環境的收入要達到100億。當時,很多人認為趙笠鈞是在“吹牛”。
雖然質疑聲很多,但趙笠鈞依然堅定地相信這一目標終會實現。他說,很多人往往由于對自我認知的模糊化,不確定自己的公司未來會發展到什么程度。
現在網絡上流行一種自嘲的說法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趙笠鈞認為,只有貧窮與經驗、認知、智慧、眼界、格局等相結合,才會限制人的想象。
2011年,趙笠鈞提出百億收入目標的時候,整個環保行業收入規模最大的公司——首創股份也僅僅做到了22.4億,環保行業與水業相關的公司收入規模加起來還不到百億。而如蘇伊士和威立雅這樣的百年企業,做到一定規模都經歷了百年的歷練,相比而言,要在短短的十年間就做到百億,目標不太可能實現。
“之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如此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是基于博天對自我的認知和市場的判斷。”趙笠鈞表示,當大家在質疑博天環境的時候,恰恰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市場。市場會發生變化的,從2011年到2015年短短5年間,PPP、河道綜合整治等大規模項目不斷上馬,這些動輒幾十億、上百億的項目,自然給環境市場帶來了巨大的空間。如果僅用2011年的市場環境判斷博天環境的百億目標,的確是天方夜譚。但今天再看整個環保行業,北控、光大國際等都已經達到了百億的目標,因此行業應該有更遠大的夢想。
今年,2018年水業戰略論壇上,趙笠鈞再次提出了一個挑戰性的目標:希望到2025,博天成立30周年的時候,實現收入300億的目標。到2035年,中國環境形勢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時候,希望博天環境能躋身世界500強,這也是中國環境產業界的夢想。
趙笠鈞形容博天是苦孩子出身,沒有強大的國企背景,一路走來摸爬滾打。但越是這樣就越要創造出一條路來。
他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余。”人道是補上的,意思是錦上添花。如企業越優秀越會得到銀行的貸款;業績越好,客戶越放心把更多的項目交給這家企業。天道是補下的,意思是劫富濟貧。如一棵樹長得太高了,就要修掉一些枝葉。
對于一家公司來講,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是最高境界。因此博天環境將“構鑄天人合一的美好環境”作為企業的使命。而所謂博天現象背后的邏輯就是順應天道。
文化是企業的壽命
博天環境的文化基因很大程度上植入了趙笠鈞個人的信仰。他認為,對于公司來講,制度是邊界,機制是活力,文化是壽命。
2010年,博天環境只有116個人,到2011年有242人,2012年達到435人,2013年達到993人,2014年員工人數已經達到了1673。
趙笠鈞表示,一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公司,基本是靠親情文化。近百人的公司,僅靠親情文化就會比較困難,還需要制度和激勵機制的建立。但對于一個飛速擴展的公司來講,就要靠企業文化。博天的文化手冊中,包括了50個天條,其中有一條強調“遇到優秀的人就要把他雇請進來,不要受到公司預算和人員編制的約束。”文化是高于制度的,從公司的角度講,如果要走的遠,就需要更多優秀的人。趙笠鈞認為,在這種定義下,優秀的人就是公司未來需要的,如果確定這一點,那就不要受到現有制度的約束。
對于公司來講,文化是最重要的。但一定要把對文化的理解和要求,用文字表述出來,然后宣貫。“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文化就是一種行為自覺。趙笠鈞認為,員工內心有認同了,文化就形成了。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不斷用這種方法去理解和解決問題。
趙笠鈞形容博天的文化是由“愿景、使命、核心價值、經營理念”構成的,這是一個修圓的企業文化。
2005年,美華撤資的重創,讓博天環境走到了破產的邊緣。趙笠鈞在重壓之下選擇接手博天,背負起企業責任的那天起,趙笠鈞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著手確立企業文化定義。今天博天的文化定義,就是趙笠鈞在2005年寫下的,當然隨著時代和產業環境變化,博天也對文化做了不斷的調整。
有夢想才能看見未來的自己
2005年到2015年,10年間,博天的愿景有幾個細微的變化:
早期的愿景是“通過技術進步和模式創新不斷提升產品、服務和項目管理能力,把公司發展成為中國水和環境領域領先的企業。”強調的是水和環境領域。趙笠鈞坦言,在一段時間內,博天的戰略是有漂移的。
博天環境一直專注做水,但受當時政策的驅動,煙氣脫硫市場空間不斷增長,博天也開始布局這一市場,希望成為中國水和環境領域領先的企業。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博天決定還是回歸本源,聚焦水業務。因此又將愿景的最后部分改為,把公司發展成為中國水環境領域領先的企業。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