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城鄉空間布局
綜合考慮新區定位、發展目標和現狀條件,堅持城鄉統籌、均衡發展、宜居宜業,規劃形成“一主、五輔、多節點”的新區城鄉空間布局。
“一主”即起步區,選擇容城、安新兩縣交界區域作為起步區,是新區的主城區,按組團式布局,先行啟動建設。“五輔”即雄縣、容城、安新縣城及寨里、昝崗五個外圍組團,全面提質擴容雄縣、容城兩個縣城,優化調整安新縣城,建設寨里、昝崗兩個組團,與起步區之間建設生態隔離帶。“多節點”即若干特色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實行分類特色發展,劃定特色小城鎮開發邊界,嚴禁大規模開發房地產。
美麗鄉村為新區城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構建一體化、網絡化的城鄉體系。保持自然風光、田園風貌,突出歷史記憶、地域特色,規劃建設特色村落,充分利用清潔能源,建成基礎設施完善、服務體系健全、基層治理有效、公共服務水平較高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用地規模約50平方公里。
第三節 起步區空間布局
順應自然、隨形就勢,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水文條件、生態環境等因素,科學布局城市建設組團,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總體空間格局。“北城”即充分利用地勢較高的北部區域,集中布局五個城市組團,各組團功能相對完整,空間疏密有度,組團之間由綠廊、水系和濕地隔離;“中苑”即利用地勢低洼的中部區域,恢復歷史上的大溵古淀,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營造濕地與城市和諧共融的特色景觀;“南淀”即南部臨淀區域,通過對安新縣城和淀邊村鎮改造提升和減量發展,嚴控臨淀建設,利用白洋淀生態資源和燕南長城遺址文化資源,塑造傳承文化特色、展現生態景觀、保障防洪安全的白洋淀濱水岸線。
先行規劃建設啟動區。在起步區適當區域規劃建設啟動區,面積20-30平方公里,重點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突出創新特色,提供優質公共服務,集聚一批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前沿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現代金融、總部經濟等創新型、示范性重點項目,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打造韌性安全的城市基礎設施,精心塑造城市特色,形成宜居宜業現代化城市風貌。
第三章
塑造新時代城市風貌
堅持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留中華文化基因,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加強城市設計,塑造城市特色,保護歷史文化,形成體現歷史傳承、文明包容、時代創新的新區風貌。
第一節 總體城市設計
統籌各類空間資源,整合生態人文要素,依托白洋淀清新優美的生態環境,利用城鎮周邊開闊自然的田野風光,隨形就勢,平原建城,形成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鎮空間,清新明亮的宜人環境,舒展起伏的天際線,展現新時代城市形象。
起步區城市設計。融合城水林田淀等特色要素,深化“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間結構設計,形成“一方城、兩軸線、五組團、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萬頃波”的空間意象。傳承中華營城理念,構建布局規制對稱、街坊尺度宜人的中心“方城”;按照傳承歷史、開創未來的設計理念,塑造體現中華文明、凝聚城市精神、承載中心功能的城市軸線;按照功能相對完整、空間疏密有度的理念,布局五個尺度適宜、功能混合、職住均衡的緊湊組團;利用水文地貌和歷史文化,塑造以大溵古淀為核心的生態苑囿;保留農耕記憶、營造花海景觀,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的都市田園風光;大規模植樹造林,形成起步區外圍林帶環繞、內部樹木蔥郁的良好生態;開展白洋淀生態環境修復,展現碧波萬頃、荷塘葦海的水域生態景觀,實現城淀共生共榮。
規劃設計城市軸線。南北中軸線展示歷史文化生態特色,突出中軸對稱、疏密有致、靈動均衡;東西軸線利用交通廊道串聯城市組團,集聚創新要素、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金融機構等。
塑造城市天際線。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充分體現對稱、天人合一、街坊等中華營城理念,廣泛吸收借鑒全球優秀的城市設計成果,塑造輪廓舒展、韻律起伏的城市天際線,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形態。嚴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能到處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墻;根據城市功能布局和產業特點,在新區特定范圍規劃建設高層建筑,集中承載中央商務、金融、企業總部等功能。精心設計建筑頂部,優化美化建筑第五立面,構建形態色彩整體和諧統一的城市空間界面和輪廓線。
啟動區城市設計。充分利用區位條件,以淀泊景觀為依托規劃設計啟動區空間布局,形成城淀相望的格局。通過軸帶空間設計,實現啟動區核心功能與景觀環境的有機融合。組團外構建生態濕地網絡,組團內串聯景觀水體,形成內外相連、城水相依的特色景觀。注重園林綠化的文化內涵和景觀效果,構建城市公園與游憩綠地,實現城中有園、園中有城。
第二節 城市風貌特色
塑造中華風范、淀泊風光、創新風尚的城市風貌。城市空間格局秩序規整、靈動自然,體現中華風范;環境景觀城景應和、藍綠交織,凸顯淀泊風光;建筑設計古今融合、中西合璧、多元包容,展示創新風尚。
打造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的建筑風貌。傳承中華建筑文化基因,吸收世界優秀建筑設計理念和手法,堅持開放、包容、創新、面向未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嚴謹細致做好建筑設計,塑造出既體現我國建筑特色又吸收國外建筑精華,既有古典神韻又具現代氣息,融于自然、端正大氣的優秀建筑,營造多樣化、有活力的城市空間環境。
因地制宜設計豐富多樣的環境景觀。結合城市組團布局以及城市各級中心、重要公共空間和標志性建筑,打造城市空間景觀廊道和景觀節點體系;利用城市森林、組團隔離帶,營造大尺度綠色空間;依托白洋淀、重要水系、濕地,塑造濱水活動空間,豐富親水活動類型;保留有價值歷史遺存,推廣種植鄉土植物,形成多層次、多季節、多色彩的植物群落配置,再現林淀環繞的華北水鄉、城綠交融的中國畫卷。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