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推動商貿流通領域節能。推動零售、批發、餐飲、住宿、物流等企業建設能源管理體系,建立綠色節能低碳運營管理流程和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設備,推動照明、制冷和供熱系統節能改造。開展綠色商場示范,鼓勵商貿流通企業設置綠色產品專柜,推動大型商貿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推進綠色飯店建設。加快綠色倉儲建設,鼓勵建設綠色生態物流園區。(牽頭單位:省商務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質監局、省旅游發展委等)
(十)推進農業農村節能。加快淘汰老舊農業機械,推廣農用節能機械、設備,發展節能農業大棚。推進綠色農房建設和既有農房節能及綠色化改造,推動城鎮燃氣管網向農村延伸和省柴節煤灶更新換代,因地制宜采用生物質能、太陽能、空氣熱能、淺層地熱能等解決農房采暖、炊事、生活熱水等用能需求,提升農村能源利用的清潔化水平。推廣液化石油氣等商品能源。到2020年,全省農村地區基本實現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全覆蓋。(牽頭單位: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參加單位:省科技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
(十一)加強公共機構節能。強化公共機構用能在線監測。推進政府購買合同能源管理服務,全面推行節能效益分享型、節能量保證型、用能托管型模式,實現合同能源管理新突破。公共機構率先使用清潔能源,率先購買新能源汽車和建設充電樁等設施。率先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推進既有建筑綠色化節能改造,實施既有辦公建筑綠色化改造示范項目。嚴格執行節能環保產品強制采購制度,優先采購節能節材產品。充分發揮節能信息對綠色辦公的促進作用。2018年底前,關中地區公共機構率先完成煤改電、煤改氣、煤改熱或清潔能源替代目標任務。2020年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和人均綜合能耗分別比2015年降低10%和11%。(牽頭單位: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等)
(十二)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落實國家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開展用能年度預算管理,建立能耗總量控制和能效目標為主的評價考核體系。繼續推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健全能源消費臺賬,按標準完善能源計量體系并開展績效評價。依法組織實施能源審計,開展達標對標和節能自愿活動,大力提升重點用能單位能效水平。嚴格執行能源統計、能源利用狀況報告、能源管理崗位和能源管理負責人等制度。(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教育廳、省國資委、省質監局、省統計局、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
(十三)強化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管理。加強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審查和監管,構建安全、節能、環保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推進鍋爐生產、經營、使用等全過程節能環保監督標準化管理。到2020年新生產燃煤鍋爐效率不低于80%,燃氣鍋爐效率不低于92%,在運燃煤工業鍋爐運行效率提高5個百分點。建設覆蓋安全、節能、環保信息數據平臺,實現信息共享。開展電梯能效測試與評價,鼓勵永磁同步電機、變頻調速、能量反饋等節能技術的集成應用,開展老舊電梯安全節能改造工程試點。推廣高效換熱器,提升熱交換系統能效水平。加快高效電機、配電變壓器等用能設備開發和推廣應用,淘汰低效電機、變壓器、風機、水泵、壓縮機等用能設備,全面提升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水平。(牽頭單位: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環境保護廳,參加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
四、強化主要污染物減排
(十四)控制重點區域流域排放。推進關中等空氣污染嚴重地區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新增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消耗等量或減量替代。實施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充分利用城市和工業園區周邊現有熱電聯產機組、純凝發電機組及低品位余熱實施供熱改造,淘汰供熱供氣范圍內的燃煤鍋爐(窯爐)。實施行業、區域、流域重點污染物總量減排。持續推進關中和陜北地區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減排,對省內重點行業的重點重金屬排放實施總量控制。加強省內重點河流水污染防治。制定區域差別化的排放標準,控制渭河、延河、無定河和漢江、丹江、嘉陵江“三河三江”等重點流域干流沿岸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醫藥制造、化學纖維制造、有色金屬冶煉、紡織印染等新上項目建設。加大重點工業行業污染源治理力度,制訂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鍋爐、造紙、焦化(含蘭炭)、氮肥、有色金屬(鉛、鋅、汞、釩等)、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藥制造(含皂素)、制革、農藥、電鍍、石油開采及加工、煤化工(煤制甲醇、烯烴等)、果汁等行業專項治理方案。實施重點區域、重點流域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行動。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城市建成區內污染較重的企業。(牽頭單位:省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質監局,參加單位: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
(十五)推進工業污染物減排。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加強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管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行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等量或減量替代。建立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工業企業環境管理體系。以削減揮發性有機物、持久性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物為重點,實施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工業特征污染物削減計劃。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加快燃煤鍋爐綜合整治,大力推進石化、化工、印刷、工業涂裝、電子信息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推動有關企業實施原料替代和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強化各類開發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及污染治理。加強工業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推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建立企業污染物排放紅黃牌制度。(牽頭單位:省環境保護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質監局等)
(十六)促進移動源污染物減排。繼續推動油品質量升級,加快車用燃油低硫化步伐。提升我省在用機動車排放限值,對新注冊車輛全面實施第五階段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建立機動車管理環保前置制度,加強對機動車生產銷售環節的監管。加速淘汰老舊機動車以及高排放工程機械、農業機械。逐步淘汰高油耗、高排放民航特種車輛與設備。實施清潔柴油機行動,全面推進移動源排放控制。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及時推進第六階段汽、柴油國家標準的實施,力爭到2020年,全省范圍內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全覆蓋。加強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達標和油品質量監督執法,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牽頭單位:省環境保護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質監局,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工商局等)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