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激勵作用,把生態環保支出列入各級財政年度預算予以保障,加大水、大氣、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與建設等領域資金支持力度。創新財政生態環保支出方式,推廣競爭性申報評審方式,逐步從“補建設”向“補運營”、“前補助”向“后補助”轉變,按照環境績效實施以獎代補。加大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支持力度。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的要求,整合生態保護修復相關資金。
2.多渠道籌措資金。健全社會資本投入回報補貼機制與風險補償機制,綜合采取使用者付費、政府可行性缺口補助、政府付費等方式,分類支持經營性、準公益性和公益性環境保護項目。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環境保護基金。積極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探索以資源開發項目、資源綜合利用等收益彌補污染防治項目投入和社會資本回報,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引導各類創業投資企業、股權投資企業、社會捐贈資金和國際援助資金增加投入。
(三)強化科技支撐
支持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環境容量、環境承載力、城市霧霾防治、生態環境監測、小流域生態修復等基礎研究,推動水專項等重大科研項目成果應用。大力推廣細顆粒物治理、汽車尾氣凈化、多污染物協同處理、水循環利用、垃圾滲濾液處理、土壤修復治理、重金屬污染物減量回收、有毒有害原料替代、污泥資源化、廢渣資源化等綠色工藝和裝備,推廣高效除塵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成熟適用技術。
(四)積極引進先進技術
積極引進生態保護、污染防治、核與輻射、土壤治理等方面的先進技術,謀劃一批項目、對接一批項目、落實一批項目,通過先進技術引進,提高我市污染治理整體水平,提升環境保護管理水平。
(五)嚴格評估考核
定期對各縣(市、區)環境質量改善、重點污染物排放、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進展情況進行調度,結果向社會公開。開展規劃中期評估與終期考核。整合各類生態環境評估考核,在2018年年底和2020年年底,分別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