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積極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著力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優化開放戰略布局、厚植開放優勢,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全面開放推動改革深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1)以重大交流合作項目為載體,開展“‘一帶一路’看山東”等系列活動,推動鋼鐵、有色、建材、化工、輕工、紡織等優勢產能對外投資合作。(2)深入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建設,在沿線重點國家和地區新建一批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產業聚集區,在省內謀劃建設“一帶一路”綜合示范區。(3)規劃布局陸海聯運重要樞紐,開展多式聯運示范、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和大宗商品國際中轉創新等試點。二是加快對外貿易轉型。(1)探索符合新模式、新業態的貿易便利化措施,加快培育省級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放大青島跨境電商綜試區、威海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和臨沂商城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先行先試效應。(2)推進濟南、青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和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新興服務貿易。(3)更加注重出口質量和附加值,積極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三是促進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穩定發展。(1)放寬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擴大金融、醫療服務、教育培訓等領域開放,有序放開養老、商貿流通等領域。(2)提高外商投資服務水平,實施國際規則對接計劃,推進外商投資審批管理體制改革,對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社會效益好的外資項目實行一業一策、一企一策。(3)引導和支持有清晰發展戰略、堅持主業的企業通過對外投資獲得關鍵技術、優化全球布局、打造國際品牌。健全境外投資重點項目庫和境外風險防范工作機制,加大對“走出去”項目和企業的管理服務力度。繼續控制和規范盲目并購等非理性行為。(4)加大自貿區試點成果的復制推廣力度,推進省級開發區體制機制試點。完善對外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政策,深化通關一體化改革。提升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功能優勢,推動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向綜合保稅區轉型。
(五)強化創新驅動戰略支撐,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成創新型省份。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高校、科研院所科研體制改革,完善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對創新人才的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機制。推動建設開放共享的產業創新中心等,加快實現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的數據、人才、設備等創新資源共享。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支持青島開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創建中國(山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構建省市縣三級聯動的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體系。二是加強重大創新平臺布局建設。發揮山東半島自主創新示范區龍頭輻射作用,加快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布局一批通用性或行業性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新增10家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200家左右省級創新平臺。加大針對創新平臺的關鍵共性研發設施特別是中試環節的支持力度。三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開展創新百強企業試點,培育一批引領“四新”經濟發展的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完善協同創新機制,支持骨干龍頭企業牽頭建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共性技術研發基地等,支持大學和科研機構發展創新型衍生公司,加強技術轉移及商業化能力建設。四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專業化發展,健全創新券管理制度,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組織開展好留學人員來魯、農民返鄉、高校畢業生就業三大創業行動計劃。支持創業大學建設,發展一批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區和眾創空間。建設好國家和省級雙創示范基地。五是加快人才強省建設。發揮“千人計劃”、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工程引領作用,實施“海創山東”人才發展計劃。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研究制定“產業教授”、“千人服務千企”行動等鼓勵科技人才向基層流動的政策。
(六)進一步擴大有效需求,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拉動力。順應居民需求升級擴大消費,著眼調整結構增加合理有效投資,形成供給結構優化和總需求適度擴大的良性循環,持續釋放內需潛力。一是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1)開展內貿流通改革綜合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市場規制體系、管理體制等方面先行先試。落實支持社會力量進入醫療、文化、養老、教育等領域的各項措施,組織開展省級文化消費試點。(2)著力培育壯大消費新增長點,鼓勵引導節能環保、循環再生等綠色產品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虛擬現實設備等新興信息消費,擴大高質量、個性化旅游精品供給,積極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3)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市場規范管理、消費侵權查處工作,完善重要產品全過程信息化追溯體系,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二是精準擴大合理有效投資。(1)把開工率、資金到位率作為重要抓手,健全領導定點聯系項目機制和協調服務保障機制,加強資金土地供應保障,加快重點項目落地。(2)完善項目滾動儲備機制,形成“建設一批、開工一批、竣工一批、儲備一批”的項目建設格局。(3)強化促進民間投資穩定增長政策措施的督導落實,支持民間資本通過出資入股、股權收購、股權置換等多種形式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發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健全項目合理回報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開展資產證券化,利用多種運作方式盤活存量資產。三是強化重大基礎設施支撐。(1)按照網絡加密、速度提升、通道擴展的思路,統籌鐵路、公路、航空、海運等交通方式,優化提升全省綜合交通和高速鐵路網規劃布局。加快高鐵項目建設,魯南高鐵菏澤至曲阜段、鄭濟高鐵山東段、濟南至萊蕪、濟南至濱州、濱州至東營等項目開工建設,濟青高鐵、青連鐵路建成通車,新增通車里程493公里。(2)完善公路運輸網,高速公路里程突破6000公里,抓好普通國省道瓶頸路段、穿城路段改造。加快青島新機場建設,開工建設菏澤機場,推進濟南機場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謀劃一批通用機場項目。有序推進沿海港口資源整合,加快大型專業化碼頭和新港區建設。(3)大力優化能源結構,推動風能、太陽能、核電、生物質發電多元化發展。繼續實施“外電入魯”戰略,開工建設特高壓交流環網工程,研究論證新建特高壓通道引進西南地區水電的可行性和技術方案。全省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2800萬千瓦,占電力裝機比重達到22%。(4)基本完成南水北調續建配套供水單元工程建設,黃水東調應急工程實施引調水,二期工程開工建設,再實施一批雨洪資源利用工程。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