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印發《山東省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通知提出,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創山東生態文明新時代。大力實施環保領跑者制度,支持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產業,推動建立以綠色生產、綠色采購和綠色消費為重點的綠色供應鏈。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改造,抓好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循環經濟發展。著力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制定新一輪大氣污染治理行動計劃,扎實做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嚴格執行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加快燃煤機組、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
山東省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省發展改革委
一、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7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全省人民在中共山東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有效防控各種風險,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運行平穩、質效提升、動力增強、生態改善、大局穩定的特點,省十二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總體良好,重點任務較好完成。
(一)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經濟總量進一步壯大,初步核算,全省生產總值邁上7萬億元臺階,達到72678.2億元,增長7.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6千億元,達到6098.5億元,同口徑增長6.6%;外貿進出口17823.9億元,增長15.2%。市場需求穩步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49億元,增長9.8%,健康養老、文化體育、教育培訓等消費持續升溫,旅游消費總額9200.3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236億元,增長7.3%,120個省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224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9.3%。投資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服務業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達到48.5%,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高耗能行業投資占比15.7%,同比降低0.6個百分點。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28.3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116.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5%。
(二)動能轉換加快推進,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把新舊動能轉換作為統領經濟發展的重大工程,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正式獲得國家批復。加快發展“四新”經濟,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60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35.0%,比年初提高1.2個百分點。互聯網與農業、制造、民生、政務等領域深度融合,大數據應用全面鋪開,在全國首創“云服務券”助推“企業上云”,經濟智能化、社會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全年實現網絡零售額4193億元,其中農村網絡零售額541.9億元,分別增長39.4%和43.4%。創新型省份建設成效明顯,預計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36%,同比提高0.06個百分點;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量7.57件,同比增加1.24件。可燃冰試采、超高速內存芯片、量子通信、海底光纖等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強化平臺載體建設,濟青煙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獲批,新增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4家,總數達179家,穩居全國第一。創匯平臺、創業工場等一批典型經驗和雙創模式入選國家案例。產業結構更趨優化,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6.7∶45.3∶48,服務業占比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三二一”的產業格局更加鞏固。工業轉型力度加大,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通用設備、專用設備等先進制造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啟動了新一輪27家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強服務業載體建設、人才團隊扶持和示范區培育,全省服務業呈現多元、融合、集聚化發展態勢。區域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兩區一圈一帶”戰略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深度對接雄安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地區合作等國家戰略,積極爭取棗莊、濟寧、菏澤、臨沂4市納入了國家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范圍。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58%,比上年末提高1.56個百分點。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98.5%的建制村通達客車,自來水普及率穩定在95%以上,農村廁所改造449.1萬戶,啟動了農村道路“戶戶通”工程。大力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青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加快建設。扎實做好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工作,全年安排對口支援協作資金21億元,援建項目499個。
(三)供給質量明顯提高,實體經濟實現新發展。“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全面落地,完成生鐵175萬噸、粗鋼527萬噸、煤炭351萬噸去產能任務,濟鋼是全國首家整體退出的千萬噸級城市鋼廠,違法違規電解鋁項目和“地條鋼”清理整頓工作圓滿完成。房地產庫存明顯減少,供需狀況總體平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4.6%,比上年末回落0.2個百分點。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為企業減負860億元。基礎設施補短板持續加快,石濟客專山東段和龍煙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全年糧食總產944.6億斤,較上年增加4.5億斤,是歷史第一高產年。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勢頭良好,水肥一體化、海洋牧場等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迅速。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1.7萬億元,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居全國第一位。土地經營規模化率超過40%。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區)達到42個,20%的涉農村居完成改革任務。實體經濟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市場環境持續改善,企業家信心不斷增強,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利稅分別增長11.5%和9.6%。質量強省和商標品牌、標準化戰略深入實施,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顯著提高,“好品山東”區域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
(四)改革開放持續深化,發展動力得到新提升。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累積效應加速釋放,著力打造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營商環境優的政務環境,累計削減省級行政權力事項1082項。出臺了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全面推行。制定了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十條意見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十條意見,省管企業實現利潤增長123%,創5年來新高;實施了小微企業“雙升”戰略,全省實有市場主體806.8萬戶,年新登記149.6萬戶。出臺了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實施意見,建立了產權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快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省、市、縣三級政府性債務風險防控體系逐步構建。深化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改革,支持各類地方金融組織創新發展,全省直接融資規模5366.9億元。金融風險防范化解成效明顯,監測預警和應對處置機制不斷健全,擔保圈、企業債券、非法集資等問題有效緩解,區域金融市場秩序保持穩定。信用體系建設扎實推進,企業法人公共信用數據庫基本建成,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實現多部門聯合共享失信“黑名單”。司法、土地、電力、價格等改革進一步深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經貿投資、國際產能、海洋經濟、人文交流等合作實現新突破,對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4816.3億元,占全部進出口的比重達到27%。外貿新業態發展迅速,跨境電子商務出口增長42%。出臺了新時期積極利用外資的若干措施,實行了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累計有21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我省投資項目708個。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