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拓展質量認證覆蓋面。開展萬家企業質量認證現狀抽樣調查,摸清質量管理狀況和認證需求。健全質量認證激勵引導機制,鼓勵企業參與自愿性認證,推行企業承諾制,接受社會監督,通過認證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信譽,推動在市場采購、行業管理、行政監管、社會治理等領域廣泛采信認證結果。支持各部門、各地區建設質量認證示范區(點)。引導各類企業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企業、服務型企業、中小微企業獲得認證,幫助更多企業提升質量管理水平。
四、深化質量認證制度改革創新
(九)完善強制性認證制度。著力發揮強制性認證“保底線”作用,遵循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按照必要性和最小化原則,對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等方面的產品依法實施強制性認證。根據產品風險等級和產業成熟度,建立認證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將低風險產品逐步調出認證目錄,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根據企業管理水平和誠信狀況,實施分類管理,優化認證程序,引入“自我聲明”方式,鼓勵企業加快提質升級。
(十)創新自愿性認證制度。發揮自愿性認證“拉高線”作用,創新質量標準管理方式,優化標準體系,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建立新領域研發認證“綠色通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行高端品質認證,開展綠色有機、機器人、物聯網、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等高端產品和健康、教育、體育、金融、電商等領域服務認證,推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增加優質產品及服務供給,打造質量標桿。支持運用認證手段推進區域品牌建設,培育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
(十一)清理涉及認證、檢驗檢測的行政許可和行業評價制度。清理、整合、規范現有認證事項,取消不合理收費,堅決治理認證亂象。凡已建立國家統一認證制度的,不再設立類似的合格評定項目。面向社會的第三方技術評價活動應遵循通用準則和標準,逐步向國家統一的認證制度轉變。全面清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加快向國際通行的產品認證制度轉變。加快建設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清理涉及檢驗檢測能力的行政許可事項,避免重復評價,實施統一的資質認定管理。鼓勵認證機構為企業提供檢驗檢測認證“一體化”解決方案和“一站式”服務,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十二)簡化規范認證機構審批、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程序。完善認證機構審批程序,整合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許可項目,精簡整合技術評審事項,積極推動“五減”(減程序、減環節、減時間、減收費、減申請材料),實行申請、審批、發證全流程網上辦理,提高便利度和滿意度。嚴格從業機構資質認定標準,建立行政許可和技術評價相結合的資質管理制度,確保從業主體具備相應資質能力。
五、加強認證活動事中事后監管
(十三)完善認證監管體系。完善“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認可約束、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監管體系。加強認證監管能力建設,充實基層認證監管力量,推進部門聯動監管。健全認可約束機制,強化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作用,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十四)創新認證監管和激勵約束機制。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和信息共享平臺,推行“互聯網+認證監管”方式,向社會公開產品質量認證信息,建立健全質量認證全過程追溯機制,完善風險預警、快速處置、信息通報、倒查追溯等措施。健全政府、行業、社會等多層面的認證采信機制,完善鼓勵企業參與自愿性認證活動的激勵措施,出臺質量認證責任保險、獲證企業授信等政策。
(十五)加大認證監管工作力度。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強對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和獲證企業、產品的聯動監管,嚴厲打擊非法從事檢驗檢測認證活動和偽造、冒用、買賣認證證書或者認證標志等行為,嚴禁未獲強制性認證的產品進入市場,確保認證有效性和公信力。
(十六)嚴格落實從業機構及人員責任。嚴格落實從業機構對檢驗檢測認證結果的主體責任、對產品質量的連帶責任,健全對參與檢驗檢測認證活動從業人員的全過程責任追究機制,建立出證人對檢驗檢測認證結果負總責制度,落實“誰出證,誰負責;誰簽字,誰擔責”。推行從業機構公開承諾和信息公示制度,建立從業機構及從業人員的誠信檔案,完善永久退出和終身禁入等失信懲戒機制,提高違法失信成本。
六、培育發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
(十七)營造行業發展良好環境。打破部門壟斷和行業壁壘,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開展檢驗檢測認證業務,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營造各類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制定促進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給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鼓勵組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檢驗檢測認證聯盟,推動檢驗檢測認證與產業經濟深度融合。
(十八)促進行業機構改革發展。加快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轉企改制,與政府部門徹底脫鉤。強化認證活動的第三方屬性,健全市場化運行機制,完善政策保障,打破部門壟斷和行業壁壘,盡快實現認證結果的互認通用。加快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培育一批操作規范、技術能力強、服務水平高、規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做強做優做大。
(十九)提升行業綜合服務能力。充分依托區域型綜合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和專業型產業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重點提升對食品、農林產品、生物醫藥、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新能源、碳交易等領域的支撐服務能力,形成以檢驗檢測認證為“連接器”的產業聚合新模式。構建服務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通用檢驗檢測認證體系,打造軍轉民、民參軍的能力驗證“直通車”。
七、深化質量認證國際合作互認
(二十)構建認證認可國際合作機制。加強政府間、從業機構間多層次合作,拓展合作領域、合作對象和合作渠道,推動合格評定政策溝通、標準協調、制度對接、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制定合作共贏的互認安排,加快可再生資源、綠色低碳、跨境電商等新領域互認進程,推動多雙邊互信互認協議數量持續增長,促進對外貿易穩定發展。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