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固廢網獲悉,淄博市環保局印發了《淄博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到2020年,城鄉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環境空間格局基本形成,環境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實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相適應的環境質量目標”的總體目標,具體全文如下:
《淄博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征求意見
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生態淄博建設,實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相適應的環境質量目標,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國發〔2016〕65號)精神及《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通知》(魯政發〔2017〕10號)具體要求,我們起草了《淄博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公開征求意見時間為2017年9月28日至2017年10月17日。
歡迎任何單位和個人以書信、傳真、電子郵件等書面形式提出意見和建議。為便于更好地溝通和完善規劃,請在提出意見和建議時署真實姓名和聯系電話,以單位名義的請加蓋公章。
聯系單位:淄博市環境保護局
聯系人:鞏宜江
通信地址:淄博市張店區聯通路202號
郵政編碼:255030
聯系電話:0533-3179197 傳真:0533-3183020
電子郵箱:zbhbzj@163.com
淄博市環境保護局
2017年9月28日
淄博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征求意見稿)
一、環境形勢
(一)現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全市環保工作緊緊圍繞“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環境安全、服務科學發展”工作主線,以推動結構升級、轉型發展和生態淄博建設為重點,深入實施“加減乘”促轉調三篇文章,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倒逼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的傳導機制作用,深化治污減排,完善體制機制,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保能力建設邁上新臺階,基本完成“十二五”環保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
1. 治污減排工作成效顯著,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全面完成
“十二五”期間,全市通過綜合實施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治污減排成效顯著,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優化能源結構,強化煤質控制,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3.9%;關停淘汰土小企業1482家,小火電機組8個,各類燃煤小鍋爐419臺,清潔能源置換48臺;完成4家電廠180萬千瓦時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累計治理污染企業5773家(次),新建或改造提升各類治理設備1720臺;狠抓機動車排氣治理,累計淘汰黃標車3.9萬輛,推進“黃改綠”試點,完成改造1840輛;全面完成儲油庫、加油站、油罐車油氣污染治理,實現國Ⅳ車用油品升級;城市揚塵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流域污染治理成效顯著,關停淘汰了一批造紙、印染等行業的高污染企業,實施了315家企業424項污水深度治理再提高工程;完成孝婦河、豬龍河、烏河等多條河流(河段)綜合治理,累計治理骨干河道132.3公里,封堵排污口192處;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10座,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達到100%。
2. 生態淄博建設穩步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穩步推進,環境質量呈現持續改善的良好勢頭。2015年全市主要河流水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省控以上重點河流基本消除劣Ⅴ類,主要河流斷面COD和氨氮平均濃度分別比2010年下降30.4%和68.3%;圍繞9座城市污水處理廠配套建設濕地5700畝,圍繞“截污治污、蓄水防洪、局部通航、景觀塑造、水景入城”的五大目標,開展了馬踏湖、五陽湖、文昌湖等湖泊生態修復,累計增加濕地面積2000余畝,主要河流、湖庫生態環境逐步恢復。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常年穩定達標。2013~2015年,城區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持續增加,二氧化硫年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38.5%,完成《山東省大氣污染防治規劃一期(2013-2015年)行動計劃》目標要求,二氧化氮年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4.7%。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處于安全等級。電離輻射環境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電磁輻射環境總體狀況良好。
3. 生態文明系列創建取得新成效,人居環境顯著提升
“十二五”期間,頒布實施了《淄博市生態示范創建工作服務管理制度》,指導全市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張店區、沂源縣率先創建為省級生態區縣。全市累計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31個,省級生態鄉鎮24個,省級生態村31個。建成太公湖、紅蓮湖等一批城市水景公園,建成“馬踏湖國家級濕地公園”,初步實現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建設目標,為建設生態和諧宜居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4. 統籌城鄉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村環境保護初見成效
“十二五”期間,共建成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58套,鋪設污水管網417公里,大大提高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扎實推進農村小河流生態濕地建設,共建成烏河、運糧河、羅村暖水河、西五路跨線橋等11處生態濕地1500畝。對全市275家規模畜禽養殖場進行治理,開展了2個畜禽養殖廢棄物三級網絡試點建設工作;建成18個有機肥項目,年處理能力達到84.1萬噸;配套建設固體廢物或廢水貯存處理設施的規?;笄蒺B殖場和養殖小區的比例達到80%以上。利用多種轉化技術,將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全市設置鄉鎮環保機構40個,環境監管網絡向農村延伸。
5. 環境保護投入不斷加大,環保能力建設邁上新臺階
“十二五”期間,全市環境保護投入不斷加大,環保機構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環境監測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和預測預警能力不斷提升。全市生態環境監控網絡進一步完善,新建及改建河流水質自動在線監測站10座,新建空氣自動監測站4座、鄉鎮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控站6處,新建城市管網監控點1處、高空視頻13處、污染源視頻監控110處。每日完成環境監控平臺約115萬個環境質量、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的審核工作,經審核后面向公眾發布約2萬個。對重點污染企業,建立了市、區縣、企業三級全天候在線監控管理體系,建立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第三方運營管理機制。建設了機動車自動監控平臺,實現了環保檢測站檢測數據實時上傳、檢測過程實時監控;購置了機動車排氣移動式、固定式遙感檢測設備,使機動車排氣遙感檢測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環境安全防控與應急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妥善處置環境突發事件隱患事件,全市環境安全得到保障。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