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行“網上批、快遞送、不見面”。省本級6月底前、市縣12月底前全部實行網上審批,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輕松辦事。出臺“多評合一”的指導意見,將能評、環評等13個評估事項由串聯方式調整為并聯,進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
強化過程布控,推廣信用倒逼
2015年12月15日,環保部聯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僅僅一個月后,《江蘇省環保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6-2020)》出臺,江蘇省成為國內首個對構建環保信用評價體系做出響應的省份。
環保信用評價,是江蘇省率先開展環保信用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實行對污染企業分類開展聯動懲戒和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手段。2016年9月,江蘇省環保廳首次公布與差別電價掛鉤的國控重點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結果,評價結果從優到劣依次劃分為綠、藍、黃、紅、黑五個等級。其中評價等級為紅色和黑色的高污染企業,不僅承擔信貸難的風險,還要支付比環保企業更高的電費、水費,并在環評審批程序中面臨處處碰壁的可能。回首2016年環保信用評級帶來的影響,僅江蘇省對信用評級為紅色和黑色企業征收的差別電價,就達驚人的1.8億元。這一果決之舉得到環保部的充分認可,此后向全國推廣。
建立健全完善的環保信用體系,是保障民生福祉、貫徹放管服、開展社會共治的基石。對于這一旨在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的措施,陳蒙蒙坦言,發揮環保信用評價功效,要在“用”上發力,真正讓環保信用成為企業看重的無形資產,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懲。
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江蘇省還積極落實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建立日常化環保巡查機制,并制定了《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各地各相關部門的監測事權,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的立體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出省污染源“一企一檔”動態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歸集污染性企業環保信用信息。
嚴守生態紅線,開創綠色未來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這五年,是江蘇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五年,也是著力維系社會發展與資源平衡、嚴守生態底線的五年。
2013年,江蘇省率先拉起生態紅線,編制紅線區域,對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戰略意義,必須實行嚴格管理和維護的國土空間劃定邊界線。當年9月,《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出臺。
紅線管理開展以來,生態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生態區域被統籌到一張清單上,相應的區域分級分類管控措施一目了然。
“此次我省出臺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與國家考評我省的指標總體保持一致,有兩項指標根據省情做了替換,其中一項是以‘生態紅線管控水平’替代‘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今年8月生態文明建設考評體系發布會上,江蘇省環保廳生態文明建設處處長張雷如此解釋。5年來,在原定全省國土面積22.23%重要生態功能區被列入紅線區域的基礎上,江蘇省又新增保護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
生態紅線筑起生命底線,生態特區則是開創綠色未來的探索實踐。記者了解到,基于現行的《蘇北蘇中地區生態保護網建設實施方案》和《關于推進生態保護引領區和生態保護特區建設的指導意見》,2017年在太湖上游宜興、武進開展生態保護引領區建設試點,在逐步完善試點的基礎上,建設范圍開始擴大到其他條件成熟的縣級地區。依托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生態保護特區建設,除公益性、民生類項目,暫停新增生產類開發建設活動立項審批。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走的是一盤大棋。十八大以來,這盤棋與江蘇省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升人民群眾環保獲得感和生態滿意度水乳交融、越走越活!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