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
發揮“以創促治”、“以獎促創”等政策效應,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到2020年,力爭開展1個國家級、3個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市、縣(區)創建工作;開展3個國家級、5個省級生態文明示范鎮(鄉),10個省級生態文明示范村創建。
第八章 加強風險防控,保障環境安全
堅持融入和聯動原則,將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以落實企業主體與政府監管責任為方向,推動環境風險防控由應急管理向全過程管控轉變,構建事前嚴防,事中嚴管,事后追責的多層次風險防范體系,有效降低核與輻射、重金屬、危險廢物、化學品等重點領域的環境風險,守住環境安全底線。
第一節 建立健全環境風險應急管理體系
強化環境風險防范能力。健全環境風險源、敏感目標、環境應急能力及環境應急預案等數據庫。健全環境突發事件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強化預案管理和應急演練。健全省內環境應急機構,推進專業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隊伍建設,建設主要流域應急處置中心,增設應急物資儲備庫,實施環境應急分級響應,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指揮與協調制度,完善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和公開機制。加強環境隱患排查整治。
建立健全多層次的環境風險評估與管理體系,探索建立規劃、區(流)域環境風險評估制度。加強重點區域領域環境風險綜合管控,針對有色金屬、石油、煤炭、化工、醫藥、電鍍等重點行業,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切實加強企業環境風險日常監管,建立環境風險重點監管企業管理信息系統,明確監管對象,提高管控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重點監管企業要進行環境風險評估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完善企事業單位環境風險排查、評估、預警、應急及責任追究等配套制度,對已污染或環境安全隱患突出地區制定整改計劃。督促延長集團、長慶油田對油區管線,特別是10年以上或管徑大、流量大、鋪設區域地質結構復雜的管線采取清水試壓等手段進行內外檢測,對查出的隱患實行“一隱患、一檔案”,并逐一制定整改措施和時限。推動環境應急與安全生產、消防安全員一體化管理,加強有毒有害物質、石油化工、涉重行業應急預案管理。
第二節 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進一步規范輻射類建設項目審批,強化輻射環境執法檢查,加強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加快輻射執法監測能力建設步伐,全面推進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管理標準化建設,實施Ⅲ類以上放射源在線監控與事故預警信息化管理,提升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水平。強化放射性廢物收貯安全管理工作,加大閑置、廢棄放射源(物)的收貯力度,對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的高風險核技術利用裝置實施強制退役,徹底消除安全隱患。加快歷史遺留放射性污染治理力度,開展伴生放射性礦污染治理工作,嚴格控制鈾礦冶煉設施三廢排放,強化廢舊金屬熔煉企業放射性監測,嚴防放射性污染事故發生。開展電磁輻射污染防治,加強規劃審批,優化電磁場的空間分布,加強廣播電視、移動通信、高壓輸變電及雷達設施等伴有電磁輻射項目的環境管理,有效控制電磁輻射污染。
第三節 深化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
以“治舊控新、削減存量”為原則開展重金屬污染減排。嚴格國家重金屬重點區域內涉重行業環境準入,實現園區化集中管理。推進清潔生產,加強過程監管,防范環境風險,加快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工作。
加大重金屬污染防治力度。健全省內重金屬環境監測體系,完善重金屬污染數據庫和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深入掌握我省重金屬污染物排放區域、行業特征。涉重企業(園區)要開展重金屬排放及周邊大氣、水體和土壤重金屬環境監測,向社會公開。按照“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的原則,防止新增污染。在鳳縣、旬陽、鎮安等國家重金屬重點區域內,嚴格控制新(改、擴)建增加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的項目;在非重點區域內,鼓勵探索符合產業政策的不同企業兼并重組,實現主要重金屬污染物新增排放量零增長。新建涉重企業必須集中入園,鼓勵原有涉重企業遷建入園,實施同類整治、集中管理。國家重金屬重點區域內涉重工業企業要改造現有治污設施、提標升級減少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環境風險。制定有色金屬、石油、煤炭、化工、醫藥、電鍍6大重點行業重金屬綜合整治方案,實施重點防控行業重金屬排污強度管理。
加強涉重企業的全過程管理。深入推進涉重企業清潔生產,重金屬國控重點監管企業必須每兩年完成一輪清潔生產審核,鼓勵涉重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嚴格實施排污許可,逐步安裝重金屬污染源在線監測裝置,加強涉重企業的日常監管,防范企業偷排。定期開展涉重企業環境風險排查,并建立健全重金屬污染事件應急預案。
推進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工作。分別在旬陽汞銻礦區、陳倉鉛鋅冶煉區、潼關金礦采選冶集中區等國家重金屬重點區域,白河縣硫鐵礦區、商南縣鉻渣集中堆存區,勉縣涉重化學品制造企業以及漢中遭受甘肅隴星銻業尾礦庫泄漏污染區域選擇試點進行三廢綜合治理及土壤修復等工作。
第四節 提高危險廢物及化學品環境監管水平
嚴控危險廢物源頭管理。開展工業產品生態設計,減少有毒有害物質使用量。推行重點危險廢物產生行業和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鼓勵開發和應用有利于減少危險廢物產生量和危害性的廢水、廢氣治理技術。繼續發揮電子信息系統的優勢,落實工業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和危險廢物轉移電子聯單制度,鼓勵自建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處置設施建設。
提高危險廢物安全處置能力。統籌全省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運行,鼓勵陜北能源化工、關中機電加工、陜南有色金屬等產業基地配套建設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和集中處置設施,加強涉重金屬危險廢物無害化綜合處理處置,改造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提高危險廢物的安全處置能力。因地制宜做好農村和偏遠地區醫療廢物污染防治工作。開展廢熒光燈管、廢溫度計、廢鉛酸蓄電池和廢礦物油的收集示范項目,建立非工業源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示范中心。研究制定我省《實驗室危險廢物管理辦法》。盡快解決歷史遺留危險廢物的利用和處置。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