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源水費;
(七)違約責任。
供水協議應采用市水主管部門制定的標準格式,并于簽訂之日起七日內由業主報送市水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六條 業主之間轉讓蓄水,應簽訂供水協議,供水協議應符合市水主管部門制定的年度用水計劃。
第十七條 因搶險救災需緊急用水的,市水主管部門可指令業主供水,業主不得拒絕。
第三章 取水管理
第十八條 利用取水工程取水應持有取水許可證,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為農業灌溉年取水量5萬立方米以下的;
(二)用人力、畜力或其他簡易方法月取水量100立方米以下的;
(三)為農業抗旱應急必須取水的;
(四)為消除對公共安全或公共利益的危害而必須取水的。
第十九條 申請取水許可證,應向市水主管部門提交下列資料:
(一)申請書;
(二)取水地點、數量、方式、用途;
(三)量水設施、節水措施和污水處理措施;
(四)地質資料;
(五)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查意見;
(六)與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簽訂的協議副本。
第二十條 市水主管部門應自接到前條所列資料之日起三十日內決定批準或不批準。批準的,發給取水許可證;不批準的,書面答復申請人。
第二十一條 取水許可證持有人(以下簡稱持證人)應按取水許可證的規定取水,不得擅自變更取水的地點和超過規定的取水量。
第二十二條 持證人應在取水口或取水點安裝經技術監督部門檢定合格的量水設施。
第二十三條 取水許可證規定的取水期限屆滿,或取水已達到取水許可證規定的取水總量的,取水許可證自行失效。
需延長取水期限的,應在距期滿九十日前向市水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第二十四條 取水許可證規定的取水期限超過一年的,市水主管部門應對取水許可證進行年審。
第二十五條 取水許可證不得出借、出租或轉讓。
第二十六條 取得取水許可證后連續一年未取水的,由市水主管部門吊銷其取水許可證。
第二十七條 地下水的取水區域出現超采情形的,市水主管部門可責令限制開采或終止開采。
責令終止開采的,由市水主管部門收回取水許可證。
第四章 水資源保護
第二十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有保護水資源的義務。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應嚴格遵守有關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保護和改善水質。
第二十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采取下列措施涵養水源:
(一)營造和保護水源涵養林,嚴禁亂砍濫伐;
(二)植樹、種草,綠化荒山、荒坡、荒地、廢置的采石場;
(三)嚴禁陡坡開荒、防止水土流失;
(四)城市建設,應當采取有利于雨水滲入地下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第三十條 城市開發和建設,應減少植被破壞,取土場、開挖面和廢棄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開發者應在規定時間內植樹種草,防止水土流失。
第三十一條 生活垃圾填埋場及危險廢物填埋場應有相應的防滲措施和滲出液的處理措施。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和漫流向地下排放、傾倒污水。
第三十二條 開發利用地下水,應維持采補平衡。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應充分利用雨洪和符合標準的棄水進行回灌,補充涵養水源。
在海水入侵地區,未經批準不得增打深井或增加開采量。
第三十三條 水主管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應按照專業分工,設置水文、水質監測站、網和地下水動態觀測網,開展水質、水量的監測工作。
第五章 水資源費的收取和使用
第三十四條 業主或持證人應按本條例規定向市水主管部門或其授權部門交納水資源費。
第三十五條 業主自用其蓄水的,應按實際用水量交納水資源費,但用于農業灌溉、水產養殖和家庭生活的,可免交水資源費。
總庫容不足十萬立方米的,免交水資源費。
第三十六條 轉讓蓄水的業主應按實際的供水量或調水量交納水資源費,但供(調)水中有從外購入的,不再交納購入部分的水資源費。
持證人按實際取水量交納水資源費,但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的除外情形以及部隊、學校生活用水可以免交。
第三十七條 水資源費的收取標準應按不同類別(地表水、地下礦泉水、地下熱水、其他地下水)、不同用途和不同水質確定。具體收取辦法由市政府制定。
第三十八條 水資源費應納入市財政統一管理,專項用于飲用水源保護區原居民的補償費用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及相關的科學研究和獎勵,其年度使用計劃由市水主管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制定,由市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監督。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第二款或第二十二條規定,未安裝使用量水設施的,由市水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并按該項輸水設施或取水工程的滿負荷運轉計算總輸水量或取水量,補交水資源費;使用未經技術監督部門檢定合格的量水設施的,由市水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收取多取水量二十倍的水資源費,并處以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超過源水費標準收取源水費的,由市水主管部門沒收超收部分源水費,并處超收部分源水費三倍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拒不執行調水決定的,除責令調水外,由市水主管部門處以應調水量源水費二倍的罰款。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